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百尺竿頭再登攀——高質量發展的『上海答卷』
2019-04-21 14:54:26 來源:新華社全媒體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觀察中國的經濟發展程度和未來前景,經濟中心城市上海是一扇很好的窗口。

  建設全國首個自貿試驗區,舉辦首屆進口博覽會,吸引全國首家外商獨資新能源汽車項目,首家外商獨資醫院和金融類投資性公司落地,城市GDP總量率先突破3萬億元,以不到千分之一的土地面積貢獻全國近1/10的財政總收入……

  2018年10月19日拍攝的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舉辦地國家會展中心(上海)。新華社記者凡軍攝

  根據黨中央對上海發展的戰略定位,置身於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和全國發展的大格局,上海正在全力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去年11月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以一系列高水平的改革開放措施、高標准的城市治理實踐,探索高質量發展之路,創造高品質生活。

  『闖』,重大改革試點為高質量發展『探新路』

  上海西郊,形如『四葉草』的國家會展中心熠熠生輝。二層步廊提檔昇級、保稅倉庫嶄露頭角、100座5G基站加緊建設……今年9月之前,國家會展中心所在的虹橋商務區將煥發新顏,迎接11月舉行的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

  進博會不僅要年年辦下去,而且要『越辦越好』。對內,持續完善硬件設施、提昇配套服務,將企業商業展面積由27萬平方米增加到30萬平方米。對外,不斷擴大『朋友圈』,路威酩軒(LVMH)、資生堂、龐巴迪等知名企業成為參展的『新面孔』。『通過落實常年保稅展示交易、展品銷售稅收優惠等措施,進博會將幫助更多優質商品、服務和技術進入中國。』上海市商務委主任尚玉英說。

  進博會是上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縮影。上海市負責人說,上海作為全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是吃改革飯、走開放路、打創新牌走到今天的。上海要按照黨中央對上海發展的定位和要求,堅定不移推動改革開放再出發,積極為全國高質量發展闖出新路。

  從上海浦西第一高樓白玉蘭廣場俯矙浦江兩岸(2018年11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方?攝

  『闖』,首先體現在具有突破性的重大改革開放措施上。從1990年浦東開發開放,到2005年浦東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再到2013年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2014年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2018年舉辦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領受設立科創板等三項新的重大任務,都是國家打好『上海牌』的生動實踐。

  『闖』,體現在先行先試和全國首創上。香格裡拉集團駐店經理烏爾裡希,最近在浦東的國際人纔港拿到了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和居留許可,前後僅花了5天時間,而以前至少需要22個工作日。『這樣的辦事體驗太棒了。』

  烏爾裡希體驗的『飛速』辦證,來自上海在全國首創的『一網通辦』政務服務。『一網通辦』通俗地說,就是面向企業和市民的所有政務服務都『進一網、能通辦』。2018年以來,上海通過建立大數據中心,推動公共數據的匯聚、互聯和共享,努力讓企業和市民到政府辦事像『網購』一樣方便。目前,上海的『一網通辦』平臺已接入1339項政務服務事項,90%的網上辦事事項實現了『只跑一次、一次辦成』。

  ?2018年9月17日,在上海舉辦的世界智能大會上,參觀者在屏幕上觀看一款機器人手術系統的作業演示。新華社記者方?攝

  『闖』,還體現在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提昇上。上海是全國首個GDP突破3萬億元的城市,但GDP從來就不是衡量上海發展的唯一指標。在『兩個面向』(面對全球、面向未來)、『兩個最』(對照國際最高標准、最好水平)的理念指引下,近年來上海通過建設『五大中心』、打響『四大品牌』,不斷提昇城市的能級和核心競爭力。

  金融服務功能,就是上海的核心競爭力之一。2018年上海的金融市場交易總額突破1600萬億元,『上海金』『上海油』等上海價格影響全球,成為全球金融要素市場最完備的城市之一。

 『進』,在經濟密度、資源配置和創新策源上下功夫

  春風和煦,水清岸綠。上海張江科學城的川楊河畔,一座充滿未來感的『人工智能小島』已嶄露頭角。小島的『島民』,既包括微軟、IBM等跨國巨頭,又有雲從科技、小蟻科技等『獨角獸』企業。

  智能垃圾桶、智能路燈各司其職,服務機器人與無人接駁車穿梭其間……在張江集團董事長袁濤的構想中,人工智能島既是人工智能技術企業的聚集地,又是一個巨大的、真實的人工智能應用場景,成為張江建設世界一流科學城的鮮活注腳。

  上海浦江兩岸夜色(2017年4月15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丁汀攝

  高質量發展起源於突破性的改革開放部署,落腳於實打實的行動。著眼於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穩中求進、進中提質,上海正在一系列難點問題上攻堅闖關。

  ——在提高城市經濟密度、投入產出效率上下功夫。位於長江口的寶山,是上海傳統的工業重鎮。今年4月,日本機器人企業發那科宣布投資15億元,在寶山建設新的『超級智能工廠』。在新一輪轉型中,寶山盤活近2000畝低效工業用地,從白、紅、黑、黃、灰各色廢氣『五龍飛舞』轉向郵輪產業、機器人及智能裝備、新材料、重大板塊、生態環境『五龍騰飛』。

  寶山轉型,折射上海之變。上海市發改委主任馬春雷說,提昇經濟密度,就是要以有限的資源和更少的消耗創造更多的財富。『以畝產論英雄、效益論英雄、能耗論英雄、環境論英雄』,已成為上海產業發展的新『英雄觀』。統計顯示,上海單位GDP能耗從2010年的0.72噸標准煤/萬元下降到2018年的0.38噸標准煤/萬元,工業園區單位土地產值平均每五年提高10億元/平方公裡。

  ——在提昇配置全球資源能力上下功夫。前不久,位於上海自貿試驗區金橋片區的沃爾沃建築設備中國總部完成了一筆特殊交易:由沃爾沃中國總部負責簽訂采購協議,韓國工廠負責生產挖掘機,並直接從韓國裝運上船運往萬裡之遙的非洲。這種稱之為『離岸貿易』的新模式,打通了跨境結算的瓶頸,使得企業總部在中國,生意覆蓋全球。

  『上海自貿試驗區將努力推動離岸貿易、服務貿易的擴大開放,加快打造長三角一體化平臺,增強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能力。』浦東新區區長、上海自貿試驗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杭迎偉說。

  統計顯示,上海現有外資企業5萬多家,其中跨國公司總部677家、外資研發中心444家,是我國內地外資總部型機構最多的城市。2018年以來,上海通過實施『擴大開放100條』,吸引特斯拉、摩根大通證券等一批標杆性、首創型的外資項目落地。高水平的對外開放,讓上海配置全球資源的能力不斷提昇。

  ——在增強創新策源能力上下功夫。2018年1月,我國科學家宣布了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華華』的到來。一年後,還是在上海,『中中』『華華』的重要小伙伴,5只生物節律紊亂體細胞克隆猴誕生。

  『這些腦疾病模型克隆猴,有助於解析腦重大疾病的致病機理,確立預警和早期診斷指標、進行乾預和治療,將成為中國腦計劃的一大亮點。』中科院神經所所長蒲慕明表示。

  像克隆猴一樣,2019年以來上海的『硬核』科技成果不斷湧現:首張黑洞照片公布,上海天文臺參與其中;上海科學家全球首次證實單鹼基編輯存在嚴重脫靶;全球首個行政區域5G網絡在上海虹口建成並開始試用……

  統計顯示,2018年上海研發經費支出相當於全市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4%。『創新策源能力』『全球科技創新策源地』,成為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高頻詞。

 『暖』,讓城市的溫度覆蓋每個街角

  高質量發展,最終是把發展的溫暖傳遞到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上海在追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也正在積極推動百姓高品質生活的實現。

  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土地資源始終是最大的約束。2014年上海啟動低效建設用地減量化,目前累計完成減量43.4平方公裡。這些『省下來』的土地,很大一部分被用在了城市綠色發展上。

  統計顯示,1949年,上海人均綠化面積僅有0.132平方米,相當於每人只有『一雙鞋』。到了2018年,上海已經實現了每人『一間房』——人均綠化面積達到了8.2平方米。

  清晨從上海浦西第一高樓白玉蘭廣場俯矙浦東陸家嘴金融城樓群(2018年11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方?攝

  『隔三岔五到江邊走走,吹吹風看看美景,感覺很適意。』年過六旬的上海市民曹老伯,退休前在上海楊浦的棉紡廠工作。如今,楊浦大橋以東2.7公裡濱江岸線的跑步道、騎行道、漫步道已實現貫通。居民漫步黃浦江邊,既可以在老廠房遺址前感受工業時代的變遷,又能近距離觀賞岸邊水生植物,與大自然親密接觸。

  不僅硬件設施更完善,配套服務也更加溫馨。運用大數據和智能化推薦等技術,今年5月上海將推出全新的『上海市養老服務平臺』,涵蓋新版養老地圖、養老服務機構查詢、養老政策智能搜索等主要功能。

  『我有一個希望,就是未來廣大市民尋找養老服務,能夠像上大眾點評找餐館、淘寶購物一樣方便。』上海市民政局局長朱勤皜說。

  民生連著民心,民生凝聚人心。包括養老體系和養老服務、幼兒托育和青少年教育、舊區改造和歷史風貌保護、鄉村振興在內,『老小舊遠』問題成為今年上海民生工作的聚焦點,濃縮著上海在提昇市民群眾獲得感和滿意度方面的一貫追求。

  『建築是可閱讀的,街區是適合漫步的,公園是最宜休憩的,市民是尊法誠信文明的,城市始終是有溫度的。』上海2035規劃中描繪了一座人文之城的美好願景,『著力打造更富魅力、更有溫度、更加美麗的宜居城市。』

  答時代之問,啟未來之程。在追求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讓城市發展的『大圖景』與千家萬戶的『小目標』交相輝映,申城上下正在書寫一份無愧於新時代的『上海答卷』。

責任編輯:楊金光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相關新聞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