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金不差錢費率還有下降空間
從20%到16%的費率下降,在鄭功成看來是有基礎的。我國有全國養老保險基金結餘5萬億元,還有為應對人口老齡化高峰而預留的社會保障戰略儲備基金兩萬億元,以及多種可以調節相關參數的應對措施,我們應該對這個制度有充分信心,『養老金不差錢,還會不斷往上漲』。
藍紹敏介紹,2018年,南京市養老保險征繳收入共464億元,退休人員養老金待遇支出361億元,當期結餘103億元,累計結餘640億元,基金備付水平為22個月。如果要達到收支平衡,可以將現行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從19%降至15%,預計收入為378億元,仍略有結餘,可以在合理區間實現社保事業可持續發展。
鄭功成認為,現在基金結餘畸高的現象,既不利於保障作用的發揮,也拉高了企業的用工成本。既然社會保險資金來源已有堅實支橕,就應該降低社保費率,減費讓利,是當前我國經濟社會向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
『表面上是降了幾個百分點,實際上會產生一系列連鎖效應。』鄭功成說,從整個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來看,減輕企業負擔、促進企業發展,纔能穩定就業,讓更多人通過就業獲得更好的社會保障。
從國際上看,一個理想的多層次養老金體系包括法定基本養老保險、企業年金和商業性養老金。然而現實是,我國企業年金只有5%左右的人參繳,基本都是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幾乎沒有加入,商業性養老金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目前費率過高,導致用人單位根本沒有更多財力來為員工繳企業年金。』鄭功成說,必須通過較大幅度地降低第一層次繳付率,纔能給用人單位留下繳納企業年金或職業年金的空間,讓員工有餘力繳納商業保險,這將有助於整個養老金體系的優化。
鄭功成告訴記者,早在2013年,他們課題組就測算過,將基本養老保險的單位繳費率降到12%是可行的,但宜采取逐步降低的方式,這一建議曾經通過專題報告形式提供給國家發改委並上報給決策層。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征求意見時,他提出將基本養老保險單位繳費率降到15%,現在國家決定調到16%,符合他的預期。他認為,這還不應當是最終繳費標准,可以將養老金費率繼續下調至12%左右,即總繳費率控制在20%左右。這樣,養老保險基金勞資之間的責任可以走向相對均衡,『從德國的經驗來看,理性可持續的制度模式是勞資繳費責任各半』。
減的錢,從哪兒補上來?鄭功成談到國有資產可劃補養老保險基金。過去老一輩勞動者並沒有繳納養老保險費,但他們勞動的價值凝結在國有資產中,理應從中切割一部分滿足養老需要,『國有資產現有四五百萬億元的規模,哪怕拿個0.5%出來都是萬億元的規模』。
國務院國資委秘書長、新聞發言人彭華崗在2018年中央企業經濟運行情況發布會上介紹,2018年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穩步實施,完成18家中央企業股權劃轉,劃轉規模達750億元。鄭功成認為,國資劃撥在去年邁出了一小步,今年一定會加快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