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張際明:18年如一日紮根西藏 助白朗縣瓜果飄香
2018-10-16 09:12:03 來源:央視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央視網消息:談起自己的進藏經歷,張際明仍覺得恍如隔日。18年前,他帶著妻子離開山東老家來到西藏白朗縣,幫著推廣大棚種菜技術,當時想著『實在不行乾一年就走』。可如今,山東援藏乾部已經輪換了七八批,老張卻是三年過後又三年,在這裡深深紮下根。

  『全國蔬菜看壽光,西藏蔬菜看白朗』,張際明在白朗乾了18年,換來了一個蔬菜滿棚、瓜果飄香的新白朗。

  蔬菜綠了,日子紅了

  白朗縣位於雅魯藏布江主要支流——年楚河的中游,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陽光充足,晝夜溫差大,是西藏青稞主產縣,被稱為『後藏糧倉』。

  然而,種青稞收益低,西藏海拔高,蔬菜少,可不可以發展大棚蔬菜?張際明推廣大棚蔬菜的路,一開始走得並不順利。『世世代代放牛羊、種青稞的農牧民們很難接受種菜這個新事物。他們不會種菜,也種不好菜。』張際明說,為了說服農牧民種菜,他使出了渾身解數,告訴大家,『你的棚,我給你乾,豐收了我給你賣,賣的錢歸你,虧了算我的。』

  張際明教菜農種植技術(資料圖)

  邊巴頓珠是第一批種植蔬菜大棚的人,也是張際明的第一批學生。如今,邊巴頓珠家裡有3個大棚,每年收入3至4萬元。談起那時的學習經歷,邊巴頓珠介紹,張際明在村裡蹲點,每天從早到晚都待在大棚裡,手把手教導大伙種植技術。

  後來,老百姓吃驚地發現,原來青稞和蔬菜的價格差距如此之大,種一畝青稞最多收入2000元,但種一畝大棚蔬菜至少收入1萬元。張際明不僅教當地人種菜,還教他們賣菜。剛開始,老百姓經營意識淡薄,吃飯的碗裝上四五個西紅柿,喊一口價就賣了。張際明手把手地教老百姓認秤,讓他們學會了蔬菜買賣的常識。

  目前,白朗縣形成了果蔬的『一基地兩核心』,種植面積達6000畝,共有蔬菜大棚5428座。2017年,白朗縣果蔬產量達8283萬斤,銷售收入1.64億元,群眾戶均增收3545元,佔農牧民收入的18.8%;帶動群眾就業3200餘人,帶動貧困戶脫貧2000餘人。

  家家戶戶都有他的學生

  以前,張際明要追著老百姓勸他們種蔬菜,現在,只要聽說有了新品種,大家都搶著要種。這種觀念的變化,讓張際明看到了發展的希望。

  『黃瓜須要掐掉,不然它會跟黃瓜搶養分……』張際明在悶熱的大棚裡耐心地講解黃瓜養護知識,來自日喀則市白朗縣洛江鎮洛江村的卓瑪一邊聽著,一邊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這些年來帶了多少徒弟?張際明坦言數不過來了。農牧民學員們除了來育苗基地學習種植技術,遇到問題還主動來基地找他,或者給他打電話。前些年,白朗溫室大棚大發展時,張際明一天要接好幾十個電話,成天在各個村來回跑,解決群眾各種問題。

  張際明(右)在蔬菜大棚裡(資料圖)

  為了鼓勵農牧民群眾過來學技術,基地除了中午管一頓飯外,還會給予來基地學習的人誤工費,每個人一個月能夠拿到1200元。窮達在這裡學了兩年,他家裡建起了三座大棚,每個大棚一年就可收入一萬元。『往年出去打工,人很累,離家也遠。現在回來種菜,在家裡就能掙到錢。』窮達說。

  18年來,張際明通過技術培訓、入戶指導,幫助農牧民掌握蔬菜種植技術,解決農業生產難題。在他付出和努力下,種菜能手遍布白朗縣各個鄉村。

  『造血』鼓起了『錢袋子』

  盡管白朗縣的蔬菜年產量已經接近上億斤,張際明卻還不滿足。他認為,目前,白朗蔬菜在日喀則的市場佔有率僅有20%,這說明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白朗縣的蔬菜產業還比較零散,需要在規模化、訂單農業上下功夫。』張際明說。

  近5年,白朗縣引進了山東壽光、中農聖域、珠峰有機產業園等知名龍頭企業,對白朗的蔬菜產業規模化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根據白朗縣出臺的《白朗蔬菜產業發展規劃》,白朗縣計劃投資15.86億元建設萬畝大棚蔬菜產業園,預計到2020年實現蔬菜產能超過5億斤以上目標。未來,高原人家吃菜將會更有保障。

  進藏時還是一個小伙子,張際明如今也是頭發半白的人了。是什麼樣的力量讓他一次次選擇了堅守,支橕起白朗縣一個產業的繁榮和帶動一大批農牧民脫貧致富?

  『以前,老百姓只能吃蘿卜、土豆,現在,什麼蔬菜都能吃到,生活水平提高了。』從張際明的感慨中,或許可以感知這份質朴的『紮根基層、堅守奉獻』的擔當精神。

責任編輯:楊金光
【專題】中國夢·大國工匠篇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