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時節的『天下第一泉』趵突泉,三窟並發,聲音清脆,呈現出文人墨客筆下的『泉源上奮,水湧若輪』勝景。但總有好事者語出驚人——有網友質疑趵突泉噴湧是人工造假,稱在濟南趵突泉邊看到水泵和變電箱,『還在園內聽到了水泵的聲音』,該內容被不少人轉發。針對此質疑,景區方面回應稱:『水泵主要用於景區內綠植澆灌以及對地面進行清潔。如此小功率的水泵,不可能形成那麼高的水柱。』
科技日報記者參加過不少保泉護泉活動,『趵突泉噴湧屬自然現象』早在官方和專家界形成共識,並有歷史證據和科學依據。
城下『暗流湧動』
泉水可靠自然力噴湧而出
濟南多泉,一向以『泉城』著稱。按照官方統計,在濟南,平均每秒就有4立方米的泉水從地下湧出來。而古時乾隆皇帝眼中的『天下第一泉』趵突泉,每天要湧出7萬立方米的泉水。
濟南為何多泉水?或者說濟南泉水如何可靠自然力噴湧而出?專家表示這與其地形有關。
泉水專家認為,濟南南高北低,南部山區是泰山北麓的餘脈,北部平原跨過黃河,較為舒緩。濟南南部山區由石灰岩組成,而平原的泥土底下也隱藏著岩漿岩。石灰岩本身不很緊密,有空隙、裂隙和洞穴,能儲存和輸送地下水。地下水順著石灰岩層的傾斜,大量流向濟南,成了濟南泉水的水源。
但在平原下的岩漿岩組織很緊密,所以地下水流受到阻擋就流不過去,讓濟南城下『暗流湧動』,並從地下的裂隙中湧上地面,就形成了著名的濟南『七十二名泉』,趵突泉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個。
濟南全市努力
實現泉水15年持續噴湧
趵突泉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上溯至我國的商代,長達3500多年。趵突泉是古濼水之源,古時稱『濼』,早在2600年前的編年史《春秋》上就有『魯桓公會齊侯於濼』的記載。
元代書法大家趙孟頫曾在他的《趵突泉》一詩中寫道:濼水發源天下無,平地湧出白玉壺。到了北宋,大文學家曾鞏以其卓異纔思為這泓名泉起了日後四海傳揚的名字——趵突泉。這其中的『趵』意為跳躍,『突』是突出的樣子,『趵突』二字傳神地表達了泉水日夜噴湧跳躍而出的景象。
但不可否認的是,濟南泉水曾有短暫的停噴期。在山東師范大學地理系教授黃春海看來,濟南雨量周期規律為每三四年一個周期,枯水年、豐水年和平水年相互交替。在枯水的年份,趵突泉保持連噴要『看天』。
隨著近年來城市規模的擴大、人口的增加,濟南城市建設與泉水保護需要進一步的協調發展。科技日報記者了解到,這些年來,濟南市堅持廣蓄客水、地下限采等工作思路,實現了趵突泉等重點泉群15年的持續噴湧。
9月5日,趵突泉水位達到了28.77米,比之前停噴、復湧時的27.01米高出了1.76米。長達15年的持續噴湧,背後是濟南全市的努力。
采寫手記
不能把『無知』解讀為質疑精神
噴湧千年的趵突泉有歷史厚度,噴湧有科學依據,可以經得起任何的質疑。從這一點上看,我們捍衛網友的質疑權力。但看到水泵就拋棄科學精神,認為趵突泉造假,毫無依據甚至『任性』地猜測,特別是在社交軟件上討論,形成某個范圍內的『輿論場』,這不是質疑,而是造謠。
在趵突泉景區,無論是文字圖片,還是導游介紹,都會科學地解釋景區內泉水噴湧的地形和氣候等原因。但個別游客的『信口開河』也說明了科普的重要性。畢竟,水泵斷電之後,泉水依舊噴湧如初可以打消所有的猜忌。
對趵突泉景區管理者來說,利用輿情事件做好濟南名泉的科普釋疑,也是老景區擦亮名片的必然選擇。(王延斌)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阿城區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建設美麗宜居新農村2021/08/27
- 趙薇作品被多平臺除名2021/08/27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