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網絡旋渦『魅力』有多大——青少年過度沈迷網絡現象觀察
2018-10-09 09:20:19 來源:中國青年網  作者:史林靜 鄔慧穎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新華社鄭州10月8日電 題:網絡旋渦『魅力』有多大——青少年過度沈迷網絡現象觀察

  高中生偷劃父母40萬元打賞女主播、10歲女孩沈迷網聊加30多個群、3名未成年人為上網盜竊4000元、中學生網吧猝死……近年來,諸如此類事件頻見報端,引發社會對未成年人過度沈迷網絡空間的擔懮。

  『要想毀了孩子,就給他一部手機吧!』當問到網絡對孩子的影響時,鄭州市民張釗既生氣又無奈。張釗的兒子正在讀小學六年級,今年是『小昇初』的關鍵年,但孩子對網絡的沈迷令張釗十分懮心。

  『有時孩子玩在興頭上連吃飯、睡覺都給忘了,現在只好把家裡的手機、平板電腦密碼全都換掉,但這樣也不行,孩子會給你講條件,看兩小時的書要玩半小時的游戲。』張釗很無奈,玩手機成了孩子學習的唯一動力,成績卻直線下降。

  除了荒廢學業,沈迷網絡影響孩子身心健康,也是家長懮心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近太沈迷手游了,感覺要廢了。』『我宅了幾天一直玩手機感覺快瞎了。』『我也是,而且熬夜玩得臉色差。』『我手指打出了一個泡,現在都要貼創可貼……』網上流傳的一些沈迷網絡後果的說法,雖有些誇張,但卻反映了現實問題:過度沈迷網絡會對青少年身心發育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南昌市民唐女士說,剛上初中的兒子在同學的帶動下開始玩一款競技類手游,短短半年時間,視力就從1.5下降到0.5,脊椎也開始有些變形。

  『青少年正處在生長發育的旺盛期,長時間待在電腦前的輻射和高度緊張,會損害各種人體機能,引發眼疾、手疾、頸椎疾等各種疾患。』北京回龍觀醫院心理科主任劉華清說,長期下去還會造成父母和孩子關系疏離甚至對立,引發家庭矛盾。

  在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方曉義看來,網絡沈迷包括網絡交友沈迷、網絡游戲沈迷、網絡色情沈迷等多方面,青少年網絡沈迷主要是集中在網絡游戲。『世界衛生組織今年初決定將游戲成癮列入精神疾病,說明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方曉義說。

  由於青少年群體自我管理能力薄弱,過度使用網絡也容易形成『網絡性格』。最近某初二女生每天花大量時間在某網絡平臺發布『字體特效制作』短視頻的報道引發熱議,該學生通過收『徒弟』和賣字體獲得滿足感,產生了厭學心理和社交障礙,不得不接受心理治療。

  『沈迷於網絡的青少年由於長期缺乏社會溝通和人際交流,往往會把虛擬的網絡世界當成現實生活,其思想和情感都會與現實生活脫節。』劉華清說。

  此外,記者采訪發現網絡傳遞的錯誤價值觀也對青少年產生負面效應。

  『我未來的理想是當網紅。』面對『長大以後你想做什麼』的問題,一位小學三年級女生的回答讓家長瞠目結舌。不僅是『網紅現象』,一些當紅的網絡游戲肆意曲解、解構中華傳統文化經典,歪曲歷史、惡搞英雄,也傳遞了錯誤價值觀。

  『目前移動游戲龐雜,准入門檻較低,管理難度大,因此部分手游企業仍然選擇打「擦邊球?,在游戲中摻雜一些暴力、色情的內容。』江西財經大學教授李秀香說,這對青少年的價值觀產生了負面效應。

  此外,有專家表示,長期沈迷網絡會誘發網絡模仿癥。由於青少年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以及法治意識淡薄,他們在接觸網絡暴力、色情、犯罪等不良信息後易在現實社會中模仿,乃至走上犯罪道路。

  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超8億人,其中21.8%的上網者年齡在20歲以下,不足10歲的網民約有2900萬。為了防止青少年沈迷網絡,社會各界采取了一些相應的措施,例如游戲公司核實用戶身份、推出防沈迷系統,禁止未成年人進入網吧等等。

  方曉義建議,政府監管力度還需要繼續加強,同時,降低青少年『觸網』風險,宜疏不宜堵。不能粗暴地切斷他們接觸網絡的機會,而是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多方合力,引導青少年樹立良好的網絡使用習慣、提高自主辨別網上不良信息的能力。

責任編輯:遲灝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