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塞上江南 神奇寧夏】寧夏植綠治沙『人進沙退』保護黃河生態安全
2018-08-17 18:00:18 來源:央廣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央廣網吳忠8月16日消息(記者田甜)站在山坡上,放眼望去,如果你看到的是無邊無際的荒漠,你的內心一定是悲涼的,因為那意味著荒蕪人煙,意味著生命的絕跡。但當你看到荒漠上的一個個草方格子,一棵棵花棒、檸條,相信你的內心一定是感動的。寧夏地處祖國內陸,三面環沙,常年受到風沙侵襲的威脅,因此,防沙治沙在這裡就格外重要。而寧夏在防沙治沙方面取得的成果,也格外令人稱贊。

  吳忠市鹽池縣:加強生態脆弱區綜合治理

  『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風吹沙子跑,抬腳不見蹤。』30年前的寧夏鹽池縣沙泉灣就是這個樣子。沙泉灣地處西北毛烏素沙漠的南緣,是典型的戈壁沙漠地區。這裡曾經是風沙肆虐、寸草不生,放眼望去,只有一望無際的沙海。

  沙泉灣治理之後的樣子。(央廣網記者田甜攝)

  與30年前不同,2018年8月15日上午,第十四屆全國網絡媒體寧夏行采訪團北線記者們走進沙泉灣,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片郁郁蔥蔥的植被和樹木,偶爾還能在這一片綠色中間看到星星點點的粉色小花。這樣的改變,都得益於沙泉灣多年的生態治理工作。

  沙泉灣綠色植被中點綴著粉色的花朵。(央廣網記者田甜攝)

  從1993年開始,通過治沙造林、退耕還林、封山禁牧等措施,經過十年間漫長而又艱辛的努力,沙泉灣20萬畝黃沙治理完成,沙漠地帶主色由『黃』變『綠』,實現了沙漠地帶的生態逆轉。

  沙泉灣種植的新疆楊。(央廣網記者田甜攝)

  鹽池縣環境保護和林業局副局長王增吉在介紹鹽池縣生態建設重點措施時提出了三點結合:自然修復與人工造林相結合、生態移民與捨飼養殖相結合、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

  鹽池縣環境保護和林業局副局長王增吉介紹鹽池縣防沙治沙工作。(央廣網記者田甜攝)

  鹽池縣在總結防沙治沙經驗時提出了五點內容:第一,領導的重視和好的政策為防沙治沙的推進提供重要保證;第二,科學技術和因地制宜的措施是防沙治沙成功的重大方略;第三,監管並舉和撫育管護是防沙治沙可持續發展的可靠路徑;第四,樹立典型、以點帶面,擴大治沙成果,是防沙治沙推動的重要方法;第五,國家政策的支持和生態工程建設為防沙治沙提供了重要支橕。

  靈武市白芨灘治沙區:『人進沙退』的治沙奇跡

  8月15日下午,寧夏行采訪團北線的記者們又來到了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治沙前線』,見證了這裡的治沙奇跡。

  靈武市位於寧夏中部乾旱帶,直接受到毛烏素沙地的威脅。白芨灘防沙林場,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為人類與沙漠爭奪生存空間的前沿衛士。

  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四年治沙效果。(央廣網記者田甜攝)

  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立於1953年,現總面積148萬畝,地處黃河以東毛烏素沙地邊緣。60多年來,經過三代人的不懈努力,累計治沙造林63萬畝,控制流沙近百萬畝,森林覆蓋率達41%,有效遏制了毛烏素沙地的南移和西擴,保護了黃河、銀川河東的生態安全。

  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王興東介紹這裡的防沙治沙工作。(央廣網記者田甜攝)

  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王興東介紹說:『這裡原來沒有生命,有了綠色以後,昆蟲就有了;昆蟲有了,慢慢的一些鳥類就回歸了;鳥類有了以後,小動物就有了。所以通過我們的努力,不僅構築了前沿的固沙體系,而且幫助自然修復了生態系統。』

  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十年治沙效果。(央廣網記者田甜攝)

  據了解,2000年以後,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改變過去『一季造林、成活在天』的治理模式,運用工程與生物措施相結合的方法,以草方格固沙技術為核心,通過雨季播撒草籽、穴播灌木種子、營養袋苗造林、春秋植苗造林等先進技術,使造林成活率從過去的5%,提昇到現在的70%,把沙漠從引黃灌區邊緣逼退20多公裡。

責任編輯:楊金光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