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非遺成為必修課——晉中學院非遺進校園一瞥
2018-08-14 10:41:49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光明日報記者 李韻

  『非遺進校園』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可以說,通過『非遺進校園』推動傳統文化教育,已經成為教育界的共識,大中小學生對非遺的認識程度已經明顯提高。但是,『非遺進校園』的長效機制還未普遍建立,隨意性比較大。

  山西晉中學院,一所地方高校,前瞻性地認識到,學校教師作為非遺保護工作的學界代表,擔負著本土文化保護意識啟蒙、非遺科學保護方法技術支持以及將本土文化向國內外宣介的重要歷史責任。為此,他們紮紮實實砥礪前行。

   1、十年耕耘初見成效

  『七月裡來呀天氣和,花椒紅來紅似火,點點紅火照山坡,哎——哎咳喲,點點紅火照山坡……』

  山西晉中學院舞蹈教室裡,數十對花扇上下飛舞,最前面的那位女子,步伐輕盈,舞姿秀美。顫、顛、跳、蹬、扭、擺、甩,看著她行雲流水般的動作,誰能相信這是一位77歲的老者。李明珍,國家一級編導、中國舞蹈家協會會員,還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左權小花戲』的代表性傳承人,有『小花戲泰斗』的美譽。

  刺繡非遺傳承人為學生授課。武惠平攝/光明圖片

  左權小花戲產生於太行山巔的『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左權縣,被譽為太行山上民間歌舞藝術的明珠。李明珍從小就喜愛小花戲。『看到大姐姐們表演,自己就回來拿碾盤當舞臺,撅根麻秸稈兒,別起來就頂扇子用。』說起自己童年的癡迷勁兒,她自己都忍不住笑了。7歲即登臺演出的她,從老藝人那裡學到了小花戲的精髓。

  左權所屬的晉中市,是著名的晉商故裡,在漫長的歲月裡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晉商文化和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所有的非遺一樣,隨著現代生活方式的衝擊,即便是在每年元宵『社火』,小花戲也沒了李明珍兒時記憶中的熱鬧。一種深深的懮慮困擾著年近耄耋的李明珍,『年輕人願跳的少,能跳好的更少了』。

  這種擔懮,直到老人登上了大學的講臺。

  2017年5月,『晉中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進校園』項目啟動。而在此前李明珍『左權小花戲』非遺大師工作室已入駐晉中學院。『沒想到能有機會在大學課堂教小花戲。把小花戲這個國家級非遺項目作為大學生必修課的,晉中學院是第一家。』李明珍感慨萬千。

  晉中學院副院長李山崗是『非遺進校園』的倡導者和推動者。在他的努力下,從2007年起,包括剪紙、刺繡、左權民歌、形意拳、平遙推光漆器等十多個非遺項目寫進了晉中學院的課程表。

  『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我們將非遺大師請進來,就是讓他們把精湛的傳統工藝和高超的傳統技藝帶進高校校園,為廣大師生打開一個了解非遺、認識非遺、親近非遺,繼而喜愛非遺、自覺傳承非遺的窗口。』傳統非遺口傳心授的師徒傳授方式,『在課堂上受到學生空前歡迎』。這也更加堅定了李山崗把非遺課程辦好的決心。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邱浩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