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工人為新修的穿沙公路制作沙障(7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鄒予攝
上到六七十歲的老人,下到八九歲的小學生,上萬人組成治沙大軍,扛樹苗、鍘柳條、平沙丘、打沙障……工地上人山人海,騾馬嘶鳴,號子聲、馬達聲、刀鍬聲,響徹雲霄。沙地上,搭起露天大食堂,20多人一口鍋,鐵鍬當鏟,沙坑作灶,沙子卷進鍋裡,半飯半沙,人們笑稱為『沙拌飯』。
『清湯掛面碗底沙,夾生米飯沙磣牙,帳篷臥聽大風吼,早晨起來臉蓋沙。』回憶起當年大會戰的場景,人們依然心潮澎湃。
修路缺錢,全旗乾部群眾、企業紛紛解囊,群眾十元、幾十元,乾部幾十元、幾百元,共捐款400多萬元。
歷時3年,杭錦旗人在沙漠中打通了第一條貫通南北、暢通內外、長115公裡的公路,它南起杭錦旗政府所在地錫尼鎮,北抵烏拉特前旗烏拉山火車站,稱錫烏公路或S215線。
公路在延伸,綠色在鋪展,大漠深處崛起了一道『綠色長廊』。修路與治沙、治窮聯結成一體,『死亡之海』由此變成了『希望之海』。
沒有奮斗,哪來的波瀾壯闊?杭錦旗人為之付出了無盡的艱辛,付出了無數的血淚與汗水,但收獲的何止是一條擺脫貧窮落後的『有形』的路?何止是一座生態財富的『金山銀山』?一個熠熠發光的不屈不撓、敢為人先、解放思想、艱苦奮斗的『穿沙精神』,已然成為澤被後世的最大財富。

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汽車行駛在錫烏公路上(7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鄒予攝
杭錦旗獨貴塔拉鎮圖古日格嘎查牧民烏日更達賴,是穿沙公路修建的參與者和受益者。當年的大會戰,讓他學會了技術、開闊了眼界、轉變了觀念、體悟了精神,回到家鄉後,開始大面積承包荒沙治沙造林,20多年如一日堅持不懈,8萬畝治理區如今草長鶯飛,年收入近20萬元。他也因治沙被評為全國勞模。
『穿沙公路,改變了我的生活。』51歲的烏日更達賴說,如果不修穿沙路,生態又不治理,全家人只能背井離鄉。
像烏日更達賴一樣,受益者豈止百千萬。陳滸,當年的達拉特旗蓿亥圖鄉鄉長,看到『鄰居』杭錦旗如火如荼地修建起穿沙路,同樣為庫布其沙漠所困的他心想『為什麼人家能修,我們就不能修』!1998年,達拉特旗蓿亥圖鄉舉全鄉之力修起了一條30公裡長的穿沙公路,第二年沙區牧民人均收入為此增加了1000多元,群眾歡欣鼓舞。
『如果沒有當年杭錦旗穿沙公路的榜樣力量,我們也不會有自己的壯舉。』今年60歲的陳滸說,『它就是庫布其人的指路明燈,幾十年過去了,它還在我們的心裡發亮發光。』
今天,錫烏公路上車來車往,公路兩側,極目遠望,綠色無邊。今年底,已超期服役10年的庫布其首條穿沙公路將被新修的穿沙公路所取代,新公路比舊公路縮短40餘公裡。
但是,精神不滅,它已猶如一座豐碑,高高地矗立在大漠上。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聚焦項目實體提供服務 通河縣全力推進產業項目落地投產2021/08/29
- 趙薇作品被多平臺除名2021/08/27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