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庫布其治沙『黑科技』創新顯威力
2018-08-08 09:32:17 來源:新華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的庫布其沙漠腹地,一架飛播造林用的飛機起飛(7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彭源攝

  新華社呼和浩特8月7日電題:庫布其治沙『黑科技』創新顯威力

  新華社記者於嘉、彭源、勿日汗

  與庫布其沙漠初見,人們就被敦厚的綠色震撼了。那一叢叢、一簇簇的沙柳、檸條和花棒,給連綿沙丘披上綠衣,抹掉了荒寂與蒼涼。無垠黃沙,是它的前世;滿目綠洲,是它今朝的容顏。

  游客穿行於沙海綠洲之中,宛如零星開放的花朵,給庫布其增添幾許生機。在穿沙公路兩旁,他們不時遇到植樹造林的治沙人,正用一個個新奇的技術扮綠沙漠;他們駐足觀看,探尋這片廣漠中的綠色傳奇。

  走到一處沙谷,只見億利集團的兩名治沙人員,一人手持1米多長的自制水氣槍,在沙地衝出一個深約1米、直徑5厘米左右的栽植孔洞;另一人將沙柳苗插入孔中,再用水氣槍給苗澆水。

  來自江蘇、四川等地的游客好奇地看著,還躍躍欲試上手體驗。『在城市裡種一棵樹都要花些時間,而在沙漠裡采用這種「黑科技」,十幾秒就能種下一棵沙柳,太神奇了。』成都游客劉傑秋說。

  億利集團治沙專家張吉樹介紹說,若用傳統方法,在沙漠挖坑、插條、填土、踩實要四五分鍾,用水氣法種樹就像給沙漠做微創手術一樣,提高了效率和成活率,還減少了對沙土的擾動。

  張吉樹說,這項技術是從治沙人長期的造林實踐中提煉和發展的,2011年研發成熟,2013年開始大面積推廣應用,僅庫布其沙漠就有150萬畝采用該技術治理,如今還被用於科爾沁沙地和騰格裡沙漠的治理項目中。

  技術人員在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的庫布其沙漠示范甘草平移法(7月24日攝)。新華社發(盧燁攝)

  庫布其,蒙古語意為『弓上的弦』。庫布其沙漠,恰如一把弓弦,把黃河拉成『幾』字形,橫亙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北部,是我國第七大沙漠,也曾是沙塵暴的發源地之一。

  漫漫治沙路,創新技術是精准治沙的重要推動力。經過幾代人的實踐探索,在地方政府、治沙企業和沙區農牧民的共同努力下,一系列科學有效的治沙技術被研發出來。

  站在庫布其沙漠深處一個名為『那日沙』的地方,稀疏喬木和低矮灌木遮蓋了連綿的沙丘。林木間,一根高十多米的標尺立在沙上。標尺上每隔一兩米懸掛一個年份標牌,最高點是2009年,向下依次為2012年、2014年、2016年。

  『每個標牌都反映了當年的沙丘高度。』張吉樹說,治沙人采用風向數據法造林技術,使沙丘高度明顯降低,這項技術利用削峰填谷原理,先確定流動沙丘所在地的主風向,然後在迎風坡四分之三的高度以下種植灌木,未造林的坡頂便會被大風逐漸削平,栽植灌木的地方得以固定。

  據統計,2009年至今,億利集團利用風向數據法造林技術,在庫布其沙漠種樹30多萬畝,治理區沙丘高度平均下降三分之一左右。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焦志明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