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領導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新時代進一步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最重要的是堅持黨的領導,貫徹黨的基本路線,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確保改革始終沿正確方向不斷前進。
肯定改革成績,不走封閉僵化老路
科學評價改革歷史,有效應對否定改革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必須旗幟鮮明地肯定改革成績,充分重視改革開放劃時代的偉大意義,為全面深化改革、避免封閉僵化提供理論和現實依據。這一歷史意義首先體現在改革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新時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本動力。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和綜合國力進入世界前列,黨的面貌、國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軍隊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迎來了民族復興的光明前景。如果沒有1978年我們黨果斷決定實行改革開放,並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牢牢把握改革開放正確方向,就不可能有今天這樣的大好局面,就可能面臨嚴重危機,就可能陷入像蘇聯、東歐國家那樣的亡黨亡國境地。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天,也就沒有中國的明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改革開放到了一個新的重要關頭,實現平衡充分發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要求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我們在改革開放上決不能有絲毫動搖,改革開放的旗幟必須繼續高高舉起,改革開放的成績必須充分肯定,改革開放的正確方向必須牢牢堅持。全黨要堅定改革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辦法推進改革。
改革開放最主要的成果是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大動力和有力保障,新時代繼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必須全面深化改革。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歷史上一次偉大覺醒,孕育了新時期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它把黨和人民從僵化思維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以科學態度對待毛澤東思想,緊緊圍繞現代化建設中的實際問題創新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又一次偉大飛躍,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當代中國的一切發展進步提供了實現途徑、行動指南、制度保障和價值引領。實踐證明,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是我們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具有蓬勃生命力,就在於實行了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改革開放中產生,也必將在改革開放中發展壯大,必須堅定不移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堅持不懈把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到治國理政各個環節,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
改革開放過程中既有成績,也有問題,但改革開放中的矛盾只能通過進一步深化改革得到解決,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黨領導人民乾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帶領全國人民用改革的辦法解決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的一系列問題,同時又產生了許多新的矛盾和問題,需要繼續通過改革的辦法加以解決。可以說,改革是由問題倒逼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經過經濟社會40年的快速發展,原有社會矛盾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解決,但改革開放越往縱深發展,發展中的問題和發展後的問題、一般矛盾和深層次矛盾、有待完成的任務和新提出的任務越交織疊加、錯綜復雜。應當看到,這些矛盾是前進道路上的矛盾,這些問題是發展過程中的問題,既要充分估計全面深化改革所遇到的障礙和阻力,又不能借此否定改革成績、歪曲改革實質,而要在正確把握問題性質的基礎上通過繼續深化改革加以解決。事實證明,改革開放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要破解發展面臨的各種難題,化解來自各方面的風險和挑戰,更好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除了深化改革開放,別無他途。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聚焦項目實體提供服務 通河縣全力推進產業項目落地投產2021/08/29
- 趙薇作品被多平臺除名2021/08/27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