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在紀念馬克思主義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更為具體地指出:『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我們要立足中國,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平、文明素養,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貫徹落實『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要求,應當讓傳統文化『活』在當下,走進生活,融入生活。『活』在當下,就是要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使沈淀在內心深處的傳統美德被重新喚起,沈潛在民族品格中的優秀精神基因被重新激活,沈睡了的文化記憶被重新記起,各種傳統文化元素重新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涵養人們的精神。簡而言之,讓傳統文化『活』在當下,就是把傳統文化從『過去時』變成『現在時』,從歷史歲月的積累沈淀,變成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也就是通過新時代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實現現代化的轉換,讓古老優秀文化煥發魅力和風采。
傳統文化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今天,當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時候,優秀傳統文化又一次煥發出蓬勃的生命力。當古典詩詞被反復吟誦,像清泉一樣滋潤著人們的心田;當鄉愁被重新勾起,兒時的回憶泛上心頭;當文物『動起來』,走出博物館,走進了生活;當歷史典籍裡的文字走進課堂;當家風家訓重新被提起,成為恪守的信條……這些現象說明:新時代,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了!
要讓傳統文化『活』在當下,就要使傳統文化融入生活。通過系列的文化建設活動,讓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價值觀念滲透在普通人的精神世界,像血液一樣流淌在民族成員的血管中,沈淀為『日用而不覺』的精神追求,使人們日常生活的吃、穿、住、行中,都有優秀傳統文化的影子。文化的傳承,既是思想和觀念的傳承,又是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的傳承。中國人注重人倫道德,家庭責任;講求孝道、親情,追求和諧、正義等,這些都是優秀傳統文化生活化的具體表現。推動傳統文化的生活化,就是要把抽象的倫理觀念轉化為群眾的精神信仰和日常行為習慣,充分發揮文化『化人』、育人的功能和作用,用優秀傳統文化浸潤人、熏陶人、感染人。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發展創新的基礎和源泉,而傳統文化也只有在不斷的創新中,纔能綠樹常青,永葆活力。要讓傳統文化『活』在當下,就要向傳統文化注入新鮮的血液,激活傳統文化的優秀因子,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生活相協調』。對於傳統文化,或以新的形式改造,或以新的創意再造;或賦予新的動能,或增加新的元素;或舊瓶裝新酒,或老樹發新芽,使各種形態和風格的文化融合,讓傳統文化散發出現代的生活氣息。傳統與現代,經典與時尚,可以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大膽的想象和再創造,往往可以創造出文化精品。文化創意和創造,賦予傳統文化新的能量、新的氣象。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對文物保護作過指示:『要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一方面,我們要自覺肩負起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的重任,保護好每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另一方面,要讓文化遺產『活起來』『動起來』『會說話』。文物的背後,記錄著感人的歷史故事,站立著生動豐滿的歷史人物,蘊含著傳統的價值觀念。要讓文物走出博物館,演繹塵封的歷史,講述往昔的故事,訴說古人的情懷,實現古人與今人的對話。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著先民的生活方式、地域風情和審美習慣,要在開發利用中傳承千姿百態、風格各異的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展現中華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作者系陝西省委黨校副教授)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雙城區完成民生微項目25個 提昇『我為群眾辦實事』工作成效2021/09/01
- 李陽回應前妻家暴指控:教育女兒時發生言語爭執2021/09/01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