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者·畫像
姓名:李波
職業:海鹽縣秦山街道北團村黨總支書記
個人榮譽:海鹽縣優秀共產黨員、海鹽縣第三屆十大傑出青年、嘉興市黨代表
踐行感言:作為一名農村基層黨員,就是要乾點實事,擼起袖子加油乾,提昇村民的幸福感、獲得感。

北團村,曾經是海鹽縣村級集體經濟重點扶持村。2006年1月4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習近平來到北團村調研,村裡櫥窗等至今還張貼著當時珍貴的照片、媒體報道等。
出生於1980年的李波,是土生土長的北團村村民。他怎麼也想不到,自己的成長會和這個村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

2017年6月29日下午3時許,剛從街道開會回來,李波又來到了離村委會大約2公裡處的一片農田。突如其來的一場陣雨,讓李波有些措手不及。沒有橕傘,他走在田埂上,健步如飛。在一處蘆薈大棚內,農民們正在給蘆薈蓋膜。整片農田裡,茂盛的蘆薈,飽滿的甜瓜,無處不蘊含著豐收的喜悅。見到李波,一位年過七旬的阿姨放下手中的活,親切地和他打招呼,『李書記,又來了啊。』
望著眼前這片生機勃勃的200畝土地,李波頗感欣慰。土地還是這片土地,但在幾年前,這裡還是一片高低不平、坑坑窪窪、雜草叢生的荒蕪地。就在最近的2年多時間,李波來這裡不下200次,烈日驕陽裡,寒風凜冽中,都留有他忙碌奔波的身影。如今,荒蕪地蛻變成為肥沃的農田,並交出了一份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優秀答卷』。

踐行者·故事
輾轉求助
從地圖裡翻出『寶藏』
2013年12月,李波在村委會換屆選舉後擔任村支書。一上任,他就碰到了難題。
多年來,村級集體經濟收入每年僅靠140畝的海涂地和一家石料廠的租金『勉強度日』。到了2014年初,村裡石料廠的租約到期,並被迫關停。這意味著,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少了一大半,『2014年全年只有20萬元。』李波回憶道。
作為30歲出頭的村支書,如何迎難而上,讓村民富起來?李波冥思苦想,『只有跑起來,找起來。』
那段時間,他只要一有空,就往街道各個部門跑,尋找幫扶。在跑了街道各個部門將近20次以後,李波得到一個消息——國家鼓勵造地改田項目,這個消息大大拓寬了李波的思路。
『村裡會不會還有未被開發的土地資源?』李波來到街道國土所,打算把村裡的所有土地資源重新梳理一遍。無意中,他在街道國土所所長楊偉斌辦公室的一面牆上看到街道的一張地圖,這在李波眼中好似一張『尋寶圖』,他一遍又一遍地在地圖上尋找北團村域范圍內的『寶藏』。

『你在這張紙質地圖上找吧,仰著頭看地圖太累了!』楊偉斌看李波那麼執著,就拿出了一張同等大小的紙質地圖擺在桌上。這已經是李波第五次來到這個辦公室了。
『這片地,應該符合造地改田項目要求!』李波興奮地發現,桌上的這張地圖上顯示,在村委會附近,有一片大約200畝的林地。然而,他再抬頭一看,牆上的那張地圖上,顯示的這片地的土地利用類型是耕地。到底是林地還是耕地?為什麼兩張地圖上標注的土地利用類型不一樣?街道國土所立刻向縣國土局反映,查證核實後的結論:這的確是林地。

這片由李波跑了20多次仔細『挖掘』到的200畝地,成為他破解第一道難題的關鍵。
造地改田
積累了『第一桶金』
李波永遠忘不了第一次見到那片荒蕪地時的心情。地裡只有一片枯草、枯樹、雜亂的小土丘,大部分是泥溝,排水渠已經破舊不堪,地勢低窪之處,還被水淹了,整片地只有一條水泥路穿過。
眼前雖然是一片荒涼的景象,但李波心裡卻感到幸福極了。因為他知道,這將是一片可以盤活資源、撬動資金並帶動全村人勤勞致富的『寶藏』。
到村裡,李波立刻召開黨員會議、班子會議以及村民代表大會,向街道申請把這片地做成造地改田項目,街道領導來到現場察看後,給北團村撥了50萬元的啟動資金。
200畝地涉及到將近100戶農戶,項目啟動之初,也有農戶並不支持,在李波和村班子成員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所有農戶的認同。
造地改田工程在2015年6月正式啟動,高低不平的土地要平整,排水渠要重建,為了跟進工程進度,確保工程質量,李波全身心撲到這片土地上。
2017年的七八月,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烈日炎炎,李波頭戴草帽,豆大的汗珠冒出來,一天下來衣服上布滿白色的鹽斑,李波每天在工地上協調處理瑣事,早出晚歸,一門心思撲在工程上。
過完那個夏天,皮膚白皙的李波被曬成了醬色,手臂還被烈日曬得起了水?。在他的辦公室,李波還保存著當年的照片,他拿出一張,『你看看,當時我像「非洲人」。』
李波拼命工作的狀態,令家人有些不理解,看到丈夫被曬得判若兩人的時候,李波的愛人也忍不住心疼地說:『難道每個村支書都像你這樣沒有一天在家,從來不照顧兒子的嗎?』
為了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帶動村民集體致富,只能捨棄小家。2015年,李波踏上這片土地的次數不下100次。
造地改田項目共得到了財政補助500萬元,李波為村裡積累了『第一桶金』。有了這桶金,李波盤活資源,把資金有效運轉起來,他聯合周邊村參與建設『群利大廈』商務樓宇項目,建設標准廠房,賺取租金,為村裡新增了穩定的收入來源。
荒地變良田
帶動全村人勤勞致富
200畝荒地『轉身』變耕地,立即成為『香餑餑』,幾個承包戶在這裡種植了水果、蔬菜等。
2017年6月,承包戶張建雲正忙著采摘大棚裡的甜瓜。他承包的110畝地都種了甜瓜,每畝產量有三四千斤,『賣完甜瓜,就要准備下半年的大棚蔬菜了!』張建雲對下半年的種植信心滿滿。
而在萬福祥承包的蘆薈地裡,70歲的北團村村民張衛囡正在對蘆薈進行蓋膜,『夏天溫度高,要把大棚拆下來,給蘆薈蓋膜,這樣既可以防曬,又能保證通風,到了秋冬季節,再把大棚建起來!』張衛囡告訴記者,她家的土地流轉出去了,除了每年能拿到租金以外,還會來這裡工作,一個月有1300多元的工資收入。
一邊是喜悅的豐收景象,一邊是忙碌的工作狀態,一邊則是悠閑的養老生活。
如今,這片200畝的肥沃良田,每畝年產效益達到1.5萬元以上,農民的穩定租金收入加上工資收入,每戶每年能增收1萬多元。
隨著村級集體經濟的壯大,村裡還成立了勞務合作社,閑下來的農民都可以通過勞務合作社找到合適的工作,增加家庭收入。
『只要你肯乾,就有活兒乾!』在如今的北團村,流傳著這麼一句話,這就是李波帶領村民勤奮致富的生動寫照。
從2014年到2016年,北團村的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增長了3倍。最近3年,農民年人均收入增幅保持了兩位數。
李波又一次來到這片200畝土地,新的征程已經在李波心裡勾畫,在不久的將來,新的夢想將在同一片天地裡再次綻放……
踐行者·點ZAN
這個村支書,我們選對了!
北團村村民張衛囡:我認識李書記好幾年了,這小伙子靠得住,做事情細致,脾氣性格好,服務態度好!
北團村老黨員陳漢良:小李工作負責,心思活絡,跟著他的思路走,沒錯。這個村支書,我們選對了!
農田承包戶張建雲:李書記做事認真,一絲不苟,他的心裡記掛著這片農田,地裡收成好,也有他的功勞。
北團村村乾部張建紅:李書記工作盡心盡職,一心一意為集體利益著想,而且做事非常細致,處事非常周全,對待村民非常耐心,我們都很佩服。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雙城區完成民生微項目25個 提昇『我為群眾辦實事』工作成效2021/09/01
- 李陽回應前妻家暴指控:教育女兒時發生言語爭執2021/09/01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