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網絡中國節,家國情懷總是詩
2018-06-17 16:00:01 來源:光明網-文藝評論頻道  作者:謝偉鋒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粽葉香飄傳四海,龍舟競技渡風流。一年一度的端午,已然來臨。

  端午是一個有著高辨識度的傳統節日。櫻桃和桑椹時令上市,但也只吃端午前後,之後就匿跡;粽葉與菖蒲作為被賦予了意義的植物,忠實履行著包裹糯米和驅鬼避邪的職責,而這是端午節最為核心的兩個內容,甚至已有儀式般的權威。而在臨江處,搴旗捶鼓已是喧天,這是民間一年一度的『水上競技』,參與者眾。老百姓眼中的端午,就是這樣,充滿著喧囂與熱鬧,包裹著粽香與草甘,更是處處透見著千年不變的古老遵循。

  傳統節日之所以被奉為傳統,全民參與是其重要的物語。現在,隨著網絡工具的全民普及,對於傳統節日的解讀,必定是要有『互聯網+』的親密接觸。民俗與文化的融合,在互聯網上找到了合適的節點,網絡中國節就有這樣的語境。在重點門戶網站和新聞網站上,『網絡中國節·端午』的推出,頗為應景——不僅有互動性極高的趣味游戲,更有別出心裁的H5端午特刊,學者專家對於節日的解讀,也為青年群體們有了追溯傳統文化本源的著力點。而以屈原為軸心的脈絡鋪陳,更是把端午那一份家國情懷予以徐徐展開

  『把酒時伸奠,汨羅空遠而。』偉大詩人屈原縱身一躍,讓『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成為絕響,也就此鑄造出廟堂與江湖都予以推崇的士大夫精神。這份精神的內核,不是忠君,而是懮民。它延綿至今,已成為中華民族之精魂,炎黃子孫之情懷。而網絡中國節給予屈原的『大篇幅』,其初衷,就是要把家國情懷始終放在前列。

  家國情懷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之一。不管在哪個時代,都會找到它的價值映射,當然,這需要傳承。對那些在互聯網思維啟蒙下成長起來的青年來說,對他們述說家國情懷的故事,如果只是『名詞解析』般的傳輸,恐怕會是事與願違的。如何精准地『灌溉』出情懷的養分,顯然是一個考驗人心的任務。

  我們看到,在網絡中國節中的屈原,不再是一個簡單的歷史人物——『屈原與中華民族大一統進程的辯證關系』『屈原對楚國的情感是愚忠還是愛國?』……這樣抓人眼球的觀點,被放在了網絡中國節的突出位置,目的就是要跳出對歷史人物宣講的狹隘性,使其更加豐滿與立體。屈原以及他所代表的家國情懷,已成為民族的璀璨星空,但要在網絡世界讓它繼續一呼百應,就需要更多的娓娓道來,方能抓住人心。想來,這也是一種互聯網精神。

  『但誇端午節,誰薦屈原祠。』在端午節裡話屈原,這是絕對繞不開的一份情懷。就正如在中國人的精神譜系裡,屈原也必定佔有重要一席。這個時代,我們都在崇尚家國情懷,但『情懷』這個略顯高度的詞匯,需要把它舉重若輕,否則會讓一些人有距離感。網絡中國節就詮釋了這樣的應有之義——既有對傳統文化的持續解讀,更有對關鍵人物的內容『解鎖』,家國情懷濃郁的網絡中國節,不妨多多益善。

責任編輯:遲灝
【專題】2018網絡中國節·端午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