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網絡中國節·端午】在飄香粽味裡傳承傳統文化
2018-06-15 09:50:13 來源:江西網絡廣播電視臺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淡淡粽葉香,濃濃世間情。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其還被稱為『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詩人節』等。《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其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每年五月初,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是紛紜繁多。

  自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9年9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也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端午節迄今已有2500餘年歷史,其由驅毒避邪的節令習俗也衍生出各地豐富多彩的民間活動。比如劃龍舟、插艾蒿、滅蚊蟲、游四方等等,形成了極具民族和地域特點的節日文化活動氛圍。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端午節更多的是為紀念愛國主義詩人屈原設立,體現了中華民族深厚的家國情懷。其實,也不僅僅是端午節所傳承的詩人屈原的家國情懷,不論過去還是現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規范,如崇仁愛、重民本、守誠信等思想,自強不息、扶正揚善、扶危濟困、見義勇為等美德,都有著永不褪色的價值。

  文運與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節日習俗能夠增強民族認同強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能夠讓人們重新認識、感受蘊藏和流淌在民族血脈中的傳統文化。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傳承傳統文化,中華文化更有生命力。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在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的歷史時期之際,我們尤其需要注重傳統文化教育,需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需要主動從傳統文化中汲取前進的力量,夯實大國崛起的文化基礎。事實上,傳統文化教育是一種體驗性、浸潤式的文化熏染和生活方式,其理應滲透在學校課程、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當然,我們也應清楚,傳承中華文化絕不是簡單復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捨、推陳出新,『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

  文化若水,流淌不息的精神激流;文明如山,矗立永恆的民族坐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沈、更持久的力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豐厚滋養。珍重我們的文化之根,民族復興『中國夢』將不斷從夢想照進現實。

  

責任編輯:邱浩
【專題】2018網絡中國節·端午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