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82歲院士『深潛』南海:『我有幸看到了黑暗世界的一角』
2018-05-26 15:56:44 來源:中新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82歲海洋地質學家汪品先院士『深潛』南海:『我有幸看到了黑暗世界的一角』

  中新網上海5月26日電(記者 許婧)82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汪品先結束西沙載人深潛航次、完成三次下潛『壯舉』回到上海不足24小時,便應約在同濟大學與好奇他此行的媒體碰面。

  汪品先結束西沙載人深潛航次回到同濟大學後第一時間分享深潛見聞感受。許婧攝

  『比想象的效果好,也比預想的容易,沒有大家想象的辛苦。』雖略顯疲憊,但汪品先仍滿面笑容用了近2個小時,深入淺出地給記者講述了他所看到的深海『愛麗絲漫游仙境』以及他對中國海洋科學未來發展的思考。

  82歲的汪品先院士搭乘中國科考船下潛南海。受訪者供圖。

  2018年5月11日至23日間,該科考航次共下潛13次,聚焦於南海西北海域特定目標,開展深海過程的觀測、采集與試驗,包括冷泉、珊瑚礁臺地、峽谷和泥火山等。

  在此航次中,汪品先和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所長丁抗一起登上中國自主研制的載人深潛器『深海勇士』號,一共下潛3次,每次下潛觀測采樣時間都在8小時以上,最大下潛深度達到1410米,發現了以管狀蠕蟲和貽貝為主體的冷泉生物群,並在玄武岩區發現了以冷水珊瑚和海綿為主體的特殊生物群,為全面、正確理解南海深部過程提供了嶄新的材料和問題。

  汪品先在中國科考船上。受訪者供圖。

  這其實是汪品先的第五次南海科考。在他看來,無關年齡,學科帶頭人就應該『田野調查』。在船上隨時討論,形成假說,加以交流,正是科學家上船的價值。

  汪品先感慨,12天內3次下潛,實現了他40多年下海深潛的夙願,但最令他驕傲和激動的是:這次是乘坐了中國科考船,而且用國產率高達95%的載人深潛器,下潛到了南海海底。

  早在2014年,南海第二次大洋鑽探,即國際大洋發現計劃349航次啟航前,汪品先就說特別希望中國能早日擁有自己的深海技術裝備。

  竹珊瑚。受訪者供圖。

  『深網、深潛、深鑽』,是人類進入海洋內部的三大手段。同濟大學主持著中國建設海底觀測系統的大科學工程,也是中國參加大洋鑽探的基地,最近又接連主持南海兩次深潛航次,『我很高興自己跟這三樣事情都有關系。』汪品先說。

  被問及下潛時的生活,汪品先打了個比方,深潛器如同一個直徑2米的球,只能容納3個人,『最大的問題應該就是兩條腿不知道怎麼放』,只能『偶爾站起來拽一拽』,不過『球內』環境非常不錯,『沈浸在深海美景和研究中,不會關注到什麼不適應』。

  憶及水下長達8小時以上吃什麼,汪品先露出孩童般的笑臉,『同行的丁抗他們都把我當熊貓,專門為我准備炒面,水分和能量都剛剛好,我吃的最多』。

  此番深潛,最讓汪品先興奮的是讓他看到『有幸看到了海底黑暗世界的一角』,他連連用『壯觀』『有趣』來形容看到的『仙境』。他逐一展示首次發現的冷水珊瑚林等圖片,介紹了首次實地考察後的新發現。在該航次西沙海區的深海底,他們看到的『竹珊瑚』可以有兩米高,下部像竹子,上部彎曲的部分長肉體,拉直了可達五六米之長。還有扇狀、掃帚狀等多種多樣的深水珊瑚和海綿『站立』在旁邊。

  海底『冷水珊瑚林』。受訪者供圖。

  由於擔心所介紹的本航次科學收獲太過專業,汪品先專門整理成文字,並打印出來,方便在場的記者准確理解。

  汪品先說,該航次定位於『發現問題、而不是回答問題』,在冷泉口、泥火山、碳酸鹽臺地等采集了多種樣品,為今後進一步研究提出了多個主題,將在航次後組織合作研究。

  『2011年「南部深海計劃」立項時,還沒有大洋鑽探和深潛,8年後,大洋鑽探和深潛我們已分別進行了三次。』汪品先坦率地說,中國海洋科學研究已經從『跟跑』逐漸變為進入世界海洋科學研究的核心層面,『我們想在國際上證明對南海深部的認識,主要是中國人領頭取得的』。

  關於海洋科學的未來發展,汪品先有自己一連串的設想。時至今日,這位已到仗朝之年的科學家依然暢想著下一次深潛。(完)

責任編輯:邱浩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