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川』越十年:江蘇對口援建後,綿竹鄉村建設變『輸血』為『造血』
2018-05-10 15:08:54 來源:新華報業網  作者:汪曉霞 華夏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三姐妹的『三彩畫坊』點靚年畫村

  情懷讓生活變得更好

  在綿竹孝德鎮,一家叫作『三彩畫坊』的文創店遠近聞名。店裡的三姐妹有一份共同的事業——制作綿竹年畫及其衍生產品。14年的時間,她們的作品已經成了綿竹年畫首屈一指的金字招牌。

  2004年,賈紅兵和小妹賈萍因企業改制相繼下崗,因二妹賈君是年畫博物館的創作人員,對年畫這門接地氣的民間手藝又一直熱衷,於是三姐妹一合計,在市政府100萬項目資金的支持下籌錢開設了一間小店。

  賈君說,最初她們的店開在社區一個毫不起眼的巷子,只賣年畫賀卡和年畫掛歷兩種產品。後來,生意漸漸紅火,產品開始觸及到各類服裝和日用品上:T恤衫、牛仔褲、抱枕、桌布、杯墊……身邊能夠得著的東西都成了賈家三姐妹的『畫板』。

  兩年後,綿竹市出臺優惠政策,年畫博物館工作人員可以帶薪留職,通過自主創業的方式帶動當地文化產業的發展。這一下,『擊中』了賈君的心坎。『三彩畫坊』理所當然地誕生了。

  規模不斷擴大,眼看著一切就要變得越來越好,誰也沒料到,汶川地震了!這一震,讓姐妹們幾乎喪失了繼續做年畫的信心。『整個庫房全部受損,還好,員工和我們都沒有受傷。』畫坊經營就此擱置下來,三姐妹也到德陽市做起了救災志願者,並照顧年邁的父母親。

  『突然有一天,綿竹市政府的領導打電話給我,說人家指名要我們做的年畫,問我們跑去哪了?』賈君納悶著,家園都不保了,為什麼還有人想要買年畫?

  回到綿竹她發現,駐紮這裡的江蘇援建隊和部隊官兵們都對年畫充滿了濃厚興趣。於是,三姐妹在搭起的臨時帳篷裡刻制年畫、銷售年畫,生意出乎意料地好。『或許,那時候大家的生活都在一片灰暗裡,而鮮亮的年畫寄托了他們對未來的向往吧。』

  『三彩畫坊』生意的火爆也帶動了綿竹其他年畫作坊的興起。震後兩三年內,綿竹年畫一度供不應求。但賈君並不滿足於此,她更希望將這門手藝發揚光大,傳承給更多的人。於是,畫坊在年畫村開設了分店,吸納該村家庭生活困難的農村婦女,舉辦手繪年畫和刺繡年畫培訓班,以『授人以漁』的方式,使其掌握一門技術,解決農村婦女災後恢復生產的實際困難。幾年間,畫坊共舉辦了40餘期年畫培訓,培訓婦女達600餘人。

  賈君創作的『感恩江蘇』年畫

  現在的年畫村,白牆青瓦,流水潺潺,既有川西建築風格,又融入了江南水鄉的蘇式風味,再裝點上色彩明媚、憨態可掬的年畫,讓這個川西小城平添了一分獨特的祥和與喜慶。賈君說,未來自己還想在村裡開設一個集納全國各地民間藝術的體驗基地,吸引更多年輕人到這裡做手工、畫年畫。『和年畫的關系就像戀愛,一開始是喜歡,後來注入的感情越來越多,就成了愛情。我希望這份愛能讓我一直堅持,讓越來越多的人知道我們年畫村,愛上年畫。』

  綿竹市孝德鎮年畫村村委會主任方錫光介紹說,鎮裡的射箭臺村、大乘村和石牆村在大地震中被毀殆盡,成立於1993年的年畫博物館也受損關閉。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綿竹年畫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經過災後重建,三村合並而成年畫村。

  漫步年畫村,只見村內基礎設施完善,年畫街坊、年畫廣場、年畫湖、休閑年畫茶座、民間年畫藝術館、二十四孝雕塑群、廉政景觀等分布其間,形成完整的以綿竹年畫為特色的民俗文化村落。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遲灝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