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中國夢·踐行者】扶貧從『零歲』開始 立足傳統搞創新 村民展愁容指著遠方話未來
2018-04-15 15:56:15 來源:未來網  作者:趙亞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改善基礎設施,『白加黑』將不復存在

  常聽到這樣一句話,要想富,先修路。在寧陝這樣的山區裡,路,更像是一條生命線。

  『現在走的這個路,包括鎮上到村上的主路,之前是沒有的,都是肩扛背馱。』海棠園村第一書記告訴記者,沒通路之前,扶貧工作無法開展。在扶貧資金的幫助下,現在村裡路通了,致富的路也通了。

  道路通了,生活住宿條件也要改善。『海棠園村有8個組,而且分布很分散。以前住在山頂上有一戶人家,山下的村乾部去看他,早上出發,中午纔上了山。然後往回趕,等到下山天就黑了』。於曉磊給記者講了一個小故事,『村裡要開村民會議,由於道路太遠,人根本來不齊』。

  於曉磊還告訴記者,以前村民住的房子是『白加黑』。房子大都很破舊,根本沒有廚房。當地人冬天要熏臘肉,就直接在屋裡地上挖個坑,坑裡放一些木材,產生的黑煙直接把牆壁都給熏黑了,所以房子變成了『白加黑』。

  為了改善住宿條件,當地實施集中搬遷計劃,改善住宿條件,村民都將集中到一起。『白加黑』的房子,人總也到不齊的村民會議都將不復存在。

  打造『321』傳統產業脫貧模式,旅游產業穩步走

  『這板栗是當地野生的,非常好吃,保證你吃了還想吃』,剛剛到達寧陝縣海棠園村,於曉磊就拿出當地產的板栗,要讓記者嘗一嘗。

  據於曉磊介紹,寧陝縣自然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90.2%,大熊貓、朱?、金絲猴、羚牛、金錢豹、林麝六大國寶齊聚。

  利用先天優勢,在產業脫貧方面,寧陝縣集中發展林果、藥菌、特色養殖、有機農產品種植四大產業,出臺了園區認定、合作社評選、產業獎補等系列辦法,每年拿出2000萬元用於脫貧產業獎補。狠抓各類市場主體培育,實現11個鎮40個貧困村市場主體全覆蓋。此外還引進了食用菌分揀和魔芋、核桃、板栗加工等設備和技術,豬苓、天麻等加工項目落戶工業園區。

  在海棠園村,產業脫貧具體總結起來則是『321』。3個專業合作社、2個市場主體、1家村級經濟公司。3個合作社分別是農產品專業合作社、種蜂養殖合作社、養豬合作社。2個市場主體,一個是林麝養殖的市場主體,一個是林上種板栗核桃,林下種中藥材,林中養蜂的多重產業主體。1個村級經濟公司,承接一定的政府資金,比如海棠園村把集體的錢投到林麝養殖裡面,年底按照股權,村民們都能拿到不少的分紅。

  除了傳統農產品加工,旅游產業也是當地的一大特色。目前寧陝有一個4A級景區,一個3A級景區,此外還有大大小小十幾個景區。

  縣委書記張益民告訴記者,去年到寧陝的旅游人數達到了400萬人次,整個旅游的收入達到了26億,已經成為寧陝的重要產業。

  海棠園村位於筒車灣漂流景區,每年夏季,不少游客都會來到這裡避暑休閑。在政府扶貧資金的幫助下,當地村民們開始享受到旅游發展的紅利。

  海棠村建起了農家樂未來網記者趙亞超攝

  李強今年28歲,以前也像村裡的大多數年輕勞力一樣,外出打工。每年只有春節纔能回家,也賺不了多少錢。今年,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他辦起了農家院。

  『國家政策越來越好,也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有盼頭了,希望能夠讓我的家人生活的更好』。這位憨厚的陝西小伙抱起3歲大的兒子,臉上一直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於曉磊帶記者來到此前他經常思索脫貧辦法的山坡上,不同的是,這一次,他的臉上沒有了愁容,而是指著遠方正在建設的集中搬遷項目以及道路兩旁的旅游配套設施,向記者滔滔不絕的講著海棠園村美好的未來。

首頁  上一頁  [1]  [2]  [3] 

責任編輯:楊雪
【專題】中國夢·大國工匠篇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相關新聞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