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要先扶智,寧陝是全國為數不多實現15年義務教育的縣,尊師重教蔚然成風,幼兒園和小學的入學率都達到了100%,年輕媽媽離家打工的比例也相對低許多,但即便是這樣,寧陝縣卻幾乎沒有名牌大學生。
未來網寧陝4月15日電 陝西省安康市寧陝縣海棠園村,村委會後面的山坡上,第一書記於曉磊曾經在這裡滿臉愁容地眺望遠方的大山,思索著如何帶領村民脫貧致富。
海棠園村隸屬的寧陝縣,地處秦嶺南麓中段,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秦巴山區集中連片扶貧開發縣、中央辦公廳定點幫扶縣。寧陝縣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貧困發生率高等問題突出,特別是像海棠園村這樣自然條件較差的中高山區,更是難啃的『硬骨頭』。
面對脫貧攻堅這場惡仗,寧陝縣縣委書記張益民卻是信心滿滿,他告訴記者,寧陝縣全力落實『八個一批』脫貧措施,推進分類施策,精准到戶到人。計劃2018年退出29個村、脫貧4003人,2019年退出5個村、脫貧5025人,實現整縣2019年脫貧摘帽,確保2020年同步邁入小康社會。
如此信心滿滿,寧陝的脫貧攻堅是如何開展的?
麻將室變身幼兒養育中心,扶貧從『零』開始
『這個是什麼啊,是兔子,兔子吃什麼啊』、『吃胡蘿卜』。在寧陝海蓮村的一間60平米左右的房子裡,不時傳出孩子們互動的聲音。但是這裡並不是幼兒園,而是村裡的『幼兒養育中心』。

孩子們在上閱讀課。未來網記者趙亞超攝
你可能更想不到的是,這間房子,以前是村裡的麻將室。每到農閑時,許多年輕媽媽和奶奶們就會帶上孩子來這裡,大人打麻將,孩子則在一旁看著。
扶貧要先扶智,寧陝是全國為數不多實現15年義務教育的縣,尊師重教蔚然成風,幼兒園和小學的入學率都達到了100%,年輕媽媽離家打工的比例也相對低許多,但即便是這樣,寧陝縣卻幾乎沒有名牌大學生。
寧陝縣委書記張益民也常常反思這個問題:硬件配套上去了,整個社會重視教育的氛圍也上去了,可人纔培養的質量沒有跟上去,問題到底出現在哪裡?
在經過詳細調研後,張益民發現當地人一方面尊重知識,重視教育,另一方面對於0-3歲的孩子卻普遍不知道怎麼教,且也沒有在認知上把這個時段的教育和教育投入給予足夠的重視。中國大多數貧困鄉村的令一個現實是,孩子一出生就丟給老人『隨便帶帶,健康就好』,大人則離鄉背井外出打工,一年甚至幾年纔回家一次。0-3歲的孩子往往缺失父母的陪伴,造成兒童早期認知能力發展滯後。
在這種背景下,『養育未來』項目應運而生,『養育未來』是一個探索中國貧困地區0-3歲孩子早期發展的公益項目,促進貧困地區嬰幼兒認知、語言、運動和社會情感的發展。由政府主導,提供場地,陝西師范大學教育實驗經濟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所、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等機構則負責選址、養育師的培訓等。隨後阿裡巴巴等企業注入脫貧基金,『養育未來』項目在當地迅速展開。
阿裡巴巴脫貧基金會副主席彭蕾說:『整個過程不是一個人在戰斗!就像十九大報告說的脫貧需要整個社會力量資源。今天,包括研究機構、政府和協會、像我們這樣企業,甚至作為個人都參與進來了,我覺得這些力量的參與特別重要。』
海蓮村的這間養育中心正是『養育未來』公益項目的一部分。胡曉柯則是這間養育中心的養育師。在未來網記者與胡曉珂交談時,有個小娃娃舉著本《我會數一數》跌跌撞撞撲到胡曉珂身邊,粘著她講書。這是這間養育中心裡胡曉珂最花心思的娃——陽陽,陽陽今年2歲零8個月。半年前孩子剛來中心時,不講話。只會哭叫和打人。想要什麼玩具,直接把別的孩子推到,搶過來。『這孩子父母不在身邊,奶奶帶大的,家裡還有個姐姐,什麼都讓著他。』胡曉珂叮囑洋洋的奶奶要每天來中心,半年時間,洋洋不僅學會了如何和同齡人相處,還已經能夠說出簡單的詞語。
寧陝縣委書記張益民高興地告訴未來網記者,『「養育未來」培養出的這代娃娃,有可能成為寧陝人口素質提昇的轉折點。人口素質提高了,貧困落後的局面纔能有轉機。』
另外,『養育未來』的寧陝模式一旦被證明可行,將推動國家在全國做普惠投入,整合更多地方政府、企業和社會資源一起推動貧困兒童的早期發展。
改善基礎設施,『白加黑』將不復存在
常聽到這樣一句話,要想富,先修路。在寧陝這樣的山區裡,路,更像是一條生命線。
『現在走的這個路,包括鎮上到村上的主路,之前是沒有的,都是肩扛背馱。』海棠園村第一書記告訴記者,沒通路之前,扶貧工作無法開展。在扶貧資金的幫助下,現在村裡路通了,致富的路也通了。
道路通了,生活住宿條件也要改善。『海棠園村有8個組,而且分布很分散。以前住在山頂上有一戶人家,山下的村乾部去看他,早上出發,中午纔上了山。然後往回趕,等到下山天就黑了』。於曉磊給記者講了一個小故事,『村裡要開村民會議,由於道路太遠,人根本來不齊』。
於曉磊還告訴記者,以前村民住的房子是『白加黑』。房子大都很破舊,根本沒有廚房。當地人冬天要熏臘肉,就直接在屋裡地上挖個坑,坑裡放一些木材,產生的黑煙直接把牆壁都給熏黑了,所以房子變成了『白加黑』。
為了改善住宿條件,當地實施集中搬遷計劃,改善住宿條件,村民都將集中到一起。『白加黑』的房子,人總也到不齊的村民會議都將不復存在。
打造『321』傳統產業脫貧模式,旅游產業穩步走
『這板栗是當地野生的,非常好吃,保證你吃了還想吃』,剛剛到達寧陝縣海棠園村,於曉磊就拿出當地產的板栗,要讓記者嘗一嘗。
據於曉磊介紹,寧陝縣自然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90.2%,大熊貓、朱?、金絲猴、羚牛、金錢豹、林麝六大國寶齊聚。
利用先天優勢,在產業脫貧方面,寧陝縣集中發展林果、藥菌、特色養殖、有機農產品種植四大產業,出臺了園區認定、合作社評選、產業獎補等系列辦法,每年拿出2000萬元用於脫貧產業獎補。狠抓各類市場主體培育,實現11個鎮40個貧困村市場主體全覆蓋。此外還引進了食用菌分揀和魔芋、核桃、板栗加工等設備和技術,豬苓、天麻等加工項目落戶工業園區。
在海棠園村,產業脫貧具體總結起來則是『321』。3個專業合作社、2個市場主體、1家村級經濟公司。3個合作社分別是農產品專業合作社、種蜂養殖合作社、養豬合作社。2個市場主體,一個是林麝養殖的市場主體,一個是林上種板栗核桃,林下種中藥材,林中養蜂的多重產業主體。1個村級經濟公司,承接一定的政府資金,比如海棠園村把集體的錢投到林麝養殖裡面,年底按照股權,村民們都能拿到不少的分紅。
除了傳統農產品加工,旅游產業也是當地的一大特色。目前寧陝有一個4A級景區,一個3A級景區,此外還有大大小小十幾個景區。
縣委書記張益民告訴記者,去年到寧陝的旅游人數達到了400萬人次,整個旅游的收入達到了26億,已經成為寧陝的重要產業。
海棠園村位於筒車灣漂流景區,每年夏季,不少游客都會來到這裡避暑休閑。在政府扶貧資金的幫助下,當地村民們開始享受到旅游發展的紅利。

海棠村建起了農家樂未來網記者趙亞超攝
李強今年28歲,以前也像村裡的大多數年輕勞力一樣,外出打工。每年只有春節纔能回家,也賺不了多少錢。今年,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他辦起了農家院。
『國家政策越來越好,也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有盼頭了,希望能夠讓我的家人生活的更好』。這位憨厚的陝西小伙抱起3歲大的兒子,臉上一直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於曉磊帶記者來到此前他經常思索脫貧辦法的山坡上,不同的是,這一次,他的臉上沒有了愁容,而是指著遠方正在建設的集中搬遷項目以及道路兩旁的旅游配套設施,向記者滔滔不絕的講著海棠園村美好的未來。
未來網(www.k618.cn中央新聞網站)寧陝4月15日電(記者趙亞超)陝西省安康市寧陝縣海棠園村,村委會後面的山坡上,第一書記於曉磊曾經在這裡滿臉愁容地眺望遠方的大山,思索著如何帶領村民脫貧致富。
海棠園村隸屬的寧陝縣,地處秦嶺南麓中段,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秦巴山區集中連片扶貧開發縣、中央辦公廳定點幫扶縣。寧陝縣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貧困發生率高等問題突出,特別是像海棠園村這樣自然條件較差的中高山區,更是難啃的『硬骨頭』。
面對脫貧攻堅這場惡仗,寧陝縣縣委書記張益民卻是信心滿滿,他告訴記者,寧陝縣全力落實『八個一批』脫貧措施,推進分類施策,精准到戶到人。計劃2018年退出29個村、脫貧4003人,2019年退出5個村、脫貧5025人,實現整縣2019年脫貧摘帽,確保2020年同步邁入小康社會。
如此信心滿滿,寧陝的脫貧攻堅是如何開展的?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延壽縣:『文藝+宣講』讓黨史學習教育『有滋有味』2021/09/02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