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條碼支付直連模式的大限之日,微信支付宣布將其條碼支付業務接入銀聯,由後者提供轉接清算服務。
同時,支付機構繳存人民銀行的客戶備付金存款在今年2月末已達到2202.35億元,比2017年末的994.90億元飆漲了121.36%。
收單側直連被切斷
一位資深大型支付機構人士告訴記者,條碼支付直連包括『發卡側直連』和『收單側直連』,此次銀聯與微信支付的合作,不涉及發卡側快捷支付業務,只將銀行在收單側對財付通條碼支付的受理業務納入銀聯網絡。
他進一步分析道,此次合作對原有銀行卡業務的四方模式沒有任何影響,不改變原有微信支付產品體驗,僅改變收單機構受理微信支付條碼支付業務的交易路徑——即由每個收單機構分別對接微信的模式調整為各收單機構對接銀聯,銀聯擔任唯一中轉站,再對接微信支付,轉接交易並清算資金。
『我們從自己的經驗來說,銀聯與微信支付制定的新的業務接口,和原來的接口並沒有太大改變,也沒有增加我們下游收單機構的成本,商戶的手續費和受理流程也沒有太大變化。整個遷移還是比較順暢。』該支付機構高管說。
事實上,在多家媒體的報道中,『斷直連』(在銀行、支付機構的跨行清算中引入清算機構)至少有兩個時點:4月1日、6月30日。
那麼,『斷直連』究竟指的是哪個時點?
這就涉及不同的支付業務種類: 4月1日是支付創新業務規范(即281號文)和條碼支付業務規范(即296號文)雙雙規定的時點,要求支付機構遷移的是條碼支付業務;6月30日是央行支付結算司下發的一則通知規定的時點,要求支付機構遷移的是涉及銀行賬戶的網絡支付業務,而且還規定了具體的清算承接平臺——網聯。
也即,『斷直連』針對的支付業務類型是不一樣的,所以時點也不相同。
清算蛋糕如何分?
目前,銀聯已經和光大銀行、通聯支付、銀聯商務三家收單機構的微信支付聯機交易調通,生產驗證完成並成功投產。
光大銀行表示,作為該業務第一家上線合作銀行,將與銀聯共同努力,繼續提供更為安全、高效的支付服務。
『線上的無卡支付的轉接清算,銀聯和網聯都已經有方案了,而且都已上線,就看各家支付機構的意願和選擇了。但線下掃碼比較復雜,知名支付機構都有自己的碼標准,後來銀聯和網聯又先後推出了自己的碼標准,然後還有一堆四方機構的聚合碼。我認為,得標准者得天下。』一名華北支付公司的高管告訴記者。
無獨有偶,京東金融副總裁、支付事業部許凌也表示,『銀聯碼、網聯碼,誰最終能推成行業標准,使得能全行業互通互聯,這纔是大贏家。』
微信支付的條碼支付業務接入銀聯後,市場的目光聚焦到支付寶的身上——畢竟就在半個月前,市場纔傳出了它和微信都要雙雙接入銀聯的風聲。對此,支付寶的回應仍舊是:『我們正在學習《條碼支付業務規范》,對接入銀聯的方案暫時不清楚。』
備付金規模
兩個月翻了一倍多
在清算機構搶奪『斷直連』蛋糕的同時,支付機構交存至央行賬戶的備付金,正在猛增。
按照央行在去年末祭出的大招,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集中交存比例將由去年4月延續至今年1月的20%檔位,分三次逐月提高至50%檔位。
央行的統計數據顯示:1月末,備付金規模為1237.57億元,較去年末的994.9億元上漲了242.67億元;到了提額進程正式開啟的2月,這一數據飆到了2202.35億,較1月末上漲964.8億元。
套用央行規定的提額政策,可將2月相較1月的增量(964.8億元)看做客戶備付金總規模的10%。也就是說,目前,我國支付機構賬上沈淀的客戶備付金總額至少有9600億。
面對一個可『躺著賺錢』的、近萬億的大蛋糕,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不少支付機構的遷徙動力並不太強,所以遷移進程緩慢。『這也是央行動真格叫我們交到50%的原因。』滬上一位第三方支付公司高管告訴記者。
該高管稱,支付機構的客戶備付金沈淀量越高,銀行給予的利息就越高。一般銀行給予的利息利率在年化3%左右,高的可達到4%以上。以此計算,除支付寶、財付通外,二線支付機構備付金的日均沈淀量就可以達到30億-50億。
『躺著賺利差』也催生一個畸狀——支付機構開拓新支付場景的動力不強,更有甚者為了提高備付金的收益,違規挪用備付金,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參與過橋貸款,甚至投資高風險證券類項目等,這也是央行加強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監管的原因。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延壽縣:『文藝+宣講』讓黨史學習教育『有滋有味』2021/09/02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