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時評
搜 索
中國方案照亮全球治理未來(權威論壇)
2018-01-16 14:10:5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2017年6月1日,一列旅客列車停靠在肯尼亞蒙內鐵路蒙巴薩西站,准備駛向首都內羅畢。這條鐵路是肯尼亞獨立以來的首條新鐵路,由中國路橋承建,全線采用中國標准。

  新華社發

  2017年8月25日,在智利首都聖地亞哥的智利郵政物流中心,工作人員正在分揀來自中國的包裹。中國的跨境電商平臺是智利人主要網購網站之一。

  新華社發

  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和澳大利亞中國友好交流協會共同舉辦的『2017從都國際論壇』上,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亞投行等中國首創的全球治理新詞成為熱點。與會的20位外國前政要及中外專家學者近百人圍繞『全球治理與中國主張』主題展開熱烈討論,他們一致認為,中國已成為完善全球經濟治理和推動世界多極化的重要力量,在世界事務中的影響日益擴大,進入新時代的中國將更加造福於國際社會

  向中國學習『求同存異』

  意大利前總理、歐盟委員會前主席普羅迪

  全球化發展到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各國相輔相成、相互依存的世界裡。盡管逆全球化力量這兩年有所抬頭,但從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集聚態勢來看,經濟領域的全球化取得了積極成效。而且,在經貿領域,人們的決策和行動更加謹慎,更從現實出發。相比之下,政策制定者對構建全球政治格局缺乏內生動力,更傾向於自掃門前雪。

  然而當今的現實是,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相互依存,不僅存在於經濟領域,更包含不同政治體制的共生,需要擱置意識形態的差異。

  我想這也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初衷之一。基於這一主張,中國政府在世界舞臺上提出了很多建議,作出了很多努力。在經濟領域,亞投行就是很突出的一個,而它存在的基礎仍然是意識形態領域的求同存異。

  中國這麼說,更在這麼做。中國—中東歐國家的『16+1』機制是中國與秉持不同價值觀的歐洲國家實現發展戰略對接的包容性嘗試。

  以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杭州峰會順利舉辦為標志,中國積極通過G20等機制,更加緊密地與包括歐盟在內的世界其他主要經濟體展開合作,繼續在世界經濟金融領域發揮引領作用。另外,中國引領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治理,帶頭積極推進全面減貧,毫無疑問也是有力的例證。

  中國主張助力全球共同行動

  拉脫維亞前總統弗賴貝加

  聯合國把消除全球貧困作為一個重要發展目標,中國在這方面是一個典范。中國確實是靠自己的力量,解決了如此龐大人口的貧困問題。著眼未來,中國參與了聯合國的各項倡議,尤其是簽署氣候變化《巴黎協定》,以實際舉措減少二氧化碳以及溫室氣體的排放,支持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

  二戰後建立起來的國際秩序,伴隨著人類社會走過幾十年,成果總體是積極的。中國一直積極參與維護世界和平的努力,並於上世紀70年代重返聯合國,恢復了合法席位。然而當下世界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等新興市場經濟體在上世紀80年代後取得卓越進步,各大洲有一些國家則因發展問題面臨倒退和衰落。所以我們迫切需要一個新的全球治理架構,以實現全球平衡發展。

  我們生活在一個世界快速變化、中國快速崛起的新時代。中國在全球治理中正扮演日益突出的重要角色,相信中國主張將會助力全球的共同行動,以更具創新性的方式推進國際新秩序的建立。

[1]  [2]  [3]  下一頁  尾頁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