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
從『煤都黑』到『大同藍』
——山西大同走出綠色發展新道路
你印象中的大同,是什麼顏色?是『千年大佛披黑紗,城市處處髒亂差』?還是『清風拂人面,碧水繞古城』?若是近兩年沒來過大同,你或許會給出一個『黑漆漆』的答案。
把指針撥回2016年,山西省環保廳發布的一組數據很多人不會忘記:2016年,大同市環境空氣質量達標天數為314天,繼2013年、2014年、2015年後,再次在全山西省空氣質量排名中位列第一。
如今,作為中國煤都,從『煤都黑』到『大同藍』,大同華麗轉身,以山西省轉型綜改試驗區為契機,優化產業結構、加快綠色發展。廣大乾部群眾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動應對資源型城市轉型的嚴峻挑戰,打出一套去產能、調結構、增效益的組合拳,蹚出一條綠色發展新道路。
從『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到『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再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通過思想精神境界的不斷提昇,大同市委市政府把實現『大同藍』作為推動轉型發展、文化復蘇、古城復興的首要任務,視為群眾『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用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實踐和成果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大同清涼水神堂。李毅攝/光明圖片
清潔煤褪去『煤都黑』
從前,大同市流傳著這樣一個段子:『來到大同府,一天四兩土,早上不刮晚上補。』2003年到2005年,大同連續3年進入全國污染最嚴重城市之列。到2013年,大同人從統計數據中驚喜地發現,大同的全年空氣質量竟然排名全省第一。此後連續3年,大同空氣質量在全省排名穩居第一。
『大同藍』究竟是怎麼來的?就此,記者采訪了地理學專家張義豐,他表示『大同藍』不是風刮出來的,從地理角度看,大同是典型的盆地,污染物不易擴散,如風能刮走霧霾,就無法解釋大同過去持續多年的嚴重污染。『大同藍』是刮骨療傷、生態立市乾出來的。
『霧霾治理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性工程,空氣自淨能力是「大同藍」形成的支橕條件,效果良好。』大同市環保局局長趙曉寧表示,大同市確立了生態統領、環境先行、空氣優先的發展原則,始終堅持擴大城市綠化面積,恢復自然植被和森林,建設城市隔離帶和城市濕地公園,有效降低城市的溫室效應,提昇空氣自淨能力。

大同塔山工業園區——塔山煤礦儲裝運系統。李毅攝/光明圖片
以往造成大同空氣惡化的罪魁禍首,是以煤為主的燃料結構。調整能源消費結構,推廣使用環保型煤是實現『大同藍』的重要舉措。『以前大同市區煙囪林立,每一根都是黑煙滾滾。』大同站北房建供熱車間的一位工作人員說,以前鍋爐房燒煤,工作環境非常惡劣,現在實施煤改氣後,煤塵飛揚的儲煤場沒有了,燃燒產生的煤煙也沒有了,鍋爐房及周邊環境都變乾淨了。
冬季燃煤取暖,是大同古城內居民多年來的習慣。為了治理燃煤污染,大同市以政府補助、專項資金支持等方式,每年冬季向古城內平房居民每戶免費發放1噸、成本價提供2噸環保型煤。僅2015年和2016年兩年,大同市用於環保型煤補助的資金達2000萬元。據統計,大同市古城內平房居民已由原來的4萬戶減少至1000戶,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硫1250噸、氮氧化物282噸、煙塵1870噸。
大同,這座曾經以煤為榮的『煤都』,如今大做『去煤』文章,以高端產業鏈搭建城市發展新的生態骨架,實現發展動力的轉換。
在大同市南郊區的同煤集團塔山煤礦,一眼看到的是『上不露天、下不落地』的現代化煤礦,千萬噸級的煤炭生產線都是全封閉式運營。塔山煤礦綜采三隊負責人史利說,塔山煤礦的自動化綜采水平已達到世界一流,生產環節幾乎不產生污染,真正實現了『黑色煤炭、綠色開采』。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呼蘭區: 加大學前教育投入 破解『入園難』2021/09/07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