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綠色 福建最美底色
2017-12-21 10:22:0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作者:趙鵬 邵玉姿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森林覆蓋率65.95%,多年全國第一;水、大氣、生態環境全優。綠色,是福建發展的底色。

  本世紀初率先提出『生態省』戰略構想,2014年獲批全國首個省級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2016年成為全國首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生態文明建設路上,福建走在前列。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鼙鼓動地,守綠之人別有一番豪情。『不僅要守好綠色,更要按照「機制活、產業優、生態美、百姓富」要求,實現生態環境的「高顏值」和經濟發展的「高素質」。』福建省委書記於偉國表示。

  這是十九大報告給我的最大啟迪

  『桑園基地的選址終於定下來了,3個星期後就能開工!』這幾天,福建光澤縣新飛燕桑蠶養殖專業合作社帶頭人鄧小兵滿懷欣喜。

  鄧小兵是土生土長的當地人,在外經商多年,這次回鄉投資,出手就是1個億。為了簽下這份約,光選址就花了4個月。不是效率低,而是謹慎。

  第一個謹慎的是李坊鄉鄉長趙紅玉。去年8月,光澤縣成為福建首批『領導乾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度』試點縣(市)之一,考核趙紅玉的『指揮棒』,不再僅以GDP增量為指標,更多的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量化考評——李坊鄉的土地資源、水資源、森林資源、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大氣污染防治這五大類指標在其任期內的變化情況。去年剛上任,一個投資3000萬元的養鰻項目,因為有破壞環境的風險,被趙紅玉狠心叫停了。

  趙紅玉的這份執著,打動了鄧小兵,他帶著種桑養蠶的產業計劃主動登門。

  項目很生態、潛力也很大,不過現在輪到鄧小兵謹慎了:『最初看中的400畝地,山勢有點陡,開發淺了,利用率低;開發深了,有可能破壞生態。』鄉裡重新幫他找了1000畝緩坡地,『清泉繞山、遠離農田,既適宜桑樹密植,又能涵養周邊生態。』

  『守綠』『用綠』的制度約束,正深刻改變著發展理念。『引進項目、發展經濟,要先精打細算生態賬,這是十九大報告給我的最大啟迪。』趙紅玉說。

  綠色發展,考核先『綠』。在已出臺的全省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體系中,福建取消了包括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重點生態功能區在內共34個縣的GDP考核,並對全省各地加大了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指標考核權重。

  推進綠色發展,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基礎

  『無水氫氟酸經過管道運輸入罐,深加工為五氟乙烷,整個操作過程完全自動化,生產過程中產生的鹽酸也可出售。從生產流程到產品屬性,都很「綠色」。』看著新上的設備,三明市清流縣東瑩化工公司副總經理何勝的眉頭舒展開了。五氟乙烷是東瑩研發的新型環保制冷劑,臭氧破壞值為零,是氟利昂的理想替代物。產品一經推出,訂單紛至沓來。『我們產能的一半都被美國市場預訂了。』為此,公司需要建設一條新的生產線。

  錢從哪裡來,何勝發了愁。三明在福建最早開展『環境資源有償化』改革,所有新建工業項目的排污總量指標均需通過交易獲取。去年底東瑩公司從海峽交易所購買了49噸二氧化硫排放指標,再建生產線捉襟見肘。

  福建海峽銀行三明分行專門為東瑩量身定制了一款金融服務:排污權抵押貸款。『憑交易憑證就能質押,而且貸款使用范圍擴大到基礎建設。』何勝說,『真是雪中送炭。原來我們生產氫氟酸每噸售價不到6000元,延伸為五氟乙烷後,每噸售價2.4萬元。』

  轉機緣自綠色信貸。近年來,福建大力發展綠色信貸,金融機構加大對綠色農業、綠色林業、工業節能減排環保項目、清潔能源、清潔交通等領域的信貸支持,引導社會資金投向綠色產業。包括海峽銀行在內的福建各金融機構持續推出『綠色金融』產品,為福建綠色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金融橕『綠』,創新向『綠』。今年5月,福建出臺綠色金融體系建設實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末全省銀行業金融機構綠色金融服務提供的融資餘額比十二五末翻一番』。6月舉行的福建綠色金融發展推進大會上,8個綠色環保項目融資授信現場簽約,總金額達273億元。

  『推進綠色發展,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基礎』,已成為福建全省上下共識與行動。目前,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佔福建GDP的比重不斷提高。按照規劃,到2020年,僅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產值就將突破1800億元。

  從十九大報告讀出農民增收新思路

  一只雞能賣300多元,淨利超過100元。這事要擱以前,蘭秀想都不敢想。更想不到的是,養雞業竟然催生出一座特色小鎮:投資1500萬元建設的生態水系,引來兩岸長綠;投資5000萬元的污水處理廠,換來綠水長流;兩家原種育種場、83家規模養殖場,掩映在綠色之中。

  長汀縣河田鎮是閩西最大鄉鎮,也是全國稀土主產區之一。正因為稀土開發,河田曾是閩西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讓生態優勢帶動千家萬戶農民增收。』長汀縣委書記廖深洪將十九大報告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生態文明建設』內容結合起來,讀出了新思路。

  11月初,長汀醞釀依托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河田雞』,創建『河田雞美食小鎮』。

  什麼是『供給側』,32年前就開始養河田雞的蘭秀說不清楚,但她發現自從有了小鎮規劃,向她訂貨的客商各種要求『加碼』:雞苗得是政府提供的祖代原種,養殖方式必須是林地散養,就連營銷也都走電商渠道——不光有商標,還貼二維碼。好山好水,讓河田雞身價倍增。

  『怎麼也能再翻一倍!』回鄉創業做起電商的北村講這話時,蘭秀覺得他在吹牛。可北村創辦的淘寶店一年賣了上萬只河田雞。『我們鎮有8萬人口,今年河田雞產業就能直接帶動人均增收上千元。』北村說,現在僅通過電商平臺,長汀縣一年銷售河田雞百萬只以上。

責任編輯:孫嵐
【專題】領航新征程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