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做減法,環境做加法
農村垃圾分類的最終目的是改善農村生態環境。
『農村面源污染不容忽視。』市環境保護局總工程師李文青說,開展農村垃圾分類,在改變村民生活習慣的同時,也在增強他們的環保意識,最終的目的是減少農村污染,改善農村生態環境。
記者走訪了已經開展農村垃圾分類的浦口區永寧街道、六合區龍袍街道和江寧區谷裡街道,自開展垃圾分類以來,垃圾減量的成效逐步顯現。『以前都是全部垃圾一起運出去,現在少了很多。』永寧街道垃圾分揀中心負責人介紹,紙盒紙箱、塑料瓶等這些可回收垃圾,一般就是村民和保潔員自己收集賣給回收站,乾垃圾比起沒分類以前減少了至少20%。濕垃圾減量更多,因為經過粉碎、脫水、發酵等處理環節,餐廚垃圾減量達到了90%。在其他開展垃圾分類的街道,垃圾總量的減少都在60%以上。
『除了減量,垃圾分類還能實現垃圾資源化。』市城管局副局長陳雷說,比如餐廚垃圾就會轉化成有機肥料。作為垃圾分類開展的主導部門,城管部門將督促各區進一步完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加強對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項目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扶持,引導和鼓勵有資質的再生資源回收企業,利用街鎮垃圾分類收集分揀站,規范農村再生資源回收站點,拓寬回收渠道,不斷提昇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水平。
垃圾在『做減法』同時,農村環境則在『做加法』。世凹桃源村農家樂經營戶湯信義告訴記者,村裡的環境正在越來越好。『以前垃圾隨手丟的多,垃圾池夏天很臭,現在完全變了樣。』他說,除了家家戶戶配備的分類垃圾桶,村裡的路邊還配備了統一的垃圾箱,每天有專人來清掃、清運,村裡的小廣場、道路非常整潔,看不到垃圾遍地、污水橫流,『雖然是住在農村,這些配套和城裡一樣。』
市委農工委相關人士認為,開展農村垃圾分類,實現農村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確實是改善農村人居生活環境質量、補齊生態文明短板的民生工程。南京正在建設美麗鄉村、特色田園,很多過去交通不便、閉塞的小山村成了旅游景點,餐飲、民宿業發展非常快,『環境配套因此必須跟上。』這位人士說,鄉村開發,改變了鄉村的面貌,提高了農民收入,但同時也帶來了環境問題——日益增加的垃圾產生量,開展農村垃圾分類處理,資源化、無害化處理勢在必行。
在全市農村垃圾分類工作現場推進會上,農村垃圾分類工作被稱為『打一場攻堅戰』,南京將用3年時間,完成農村垃圾分類工作在全市涉農區的落地和完善。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多部門聯動 道外區再拆4.4萬餘平方米河湖『四亂』2021/09/09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