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重慶11月20日消息(記者 王曉蕾)紅色抓絨襯衣,棕黃色馬甲,黑色褲子,記者趕到潘啟慧工作室時,他已經在樓下等候。妻子為了這次的采訪,特地在市場給他買了一件紅色的襯衫,『我的生活都是她在料理』,為了保持手在雕刻時的穩定,妻子幾乎承包了家裡所有的重活兒。『她是我最堅實的後盾』,說到妻子,潘啟慧的臉上總是掛著笑容。
潘啟慧是一名微雕大師,在每平方厘米的面積內,能刻2萬字。曾在4根銀色頭發上,刻了一首長達630字的唐詩《琵琶行》;在長5.29厘米、寬0.24厘米的象牙上仿刻《清明上河圖》全圖,這份作品不僅獲得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還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

在4根銀色頭發上刻的《琵琶行》
很多人願意出價幾百萬,甚至是上千萬來購買他的幾幅經典作品,潘啟慧都沒有捨得賣。『我就是特別喜歡微雕,喜歡琢磨、研究它,並不想靠著這些來發大財』。
以小見大、微中見藝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這是中學語文課本中《核舟記》的開頭,講述了一位能在很小的東西上雕刻的人。潘啟慧就是這樣一位『現代版的奇巧人』。
『筆墨紙硯、刻章、瓷瓶、奇石、各種精致的小玩意兒』,潘啟慧的工作室與一般喜好收藏的書畫藝術家沒有太大差別。但仔細觀賞就會發現,在各種小擺設上都密密麻麻地刻著肉眼幾乎分辨不出的文字。

潘啟慧的工作室
相比於煤炭、化工等大型的工程項目,微雕施工極小,但是在潘啟慧的刻刀下,毫厘之間,隱藏著大千世界。
每次有人來到潘啟慧的家,他總是會小心翼翼的拿出一個紅色的漆木盒子,把裡面一個不足巴掌大小的金色琵琶拿給客人看。從外表看,這就是一個做工精巧的小玩意兒,但是在高倍數放大鏡下,卻暗藏玄機。
『這裡的四根金絲琴弦,每一根都刻著158個繁體字,構成了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潘啟慧指著琵琶的中間有些自豪地對記者說,每根琴弦長不及3厘米,粗只有0.1毫米,平均在1毫米的面積中刻6個字。記者在放大鏡的輔助下,終於看到了金線上整齊排布的一首《琵琶行》,每個字無論筆畫到神韻,都和正常文字沒什麼兩樣。
金絲上的《琵琶行》,是潘啟慧最滿意的作品,『雖然在估價上可能並不是最高的,但是費了很多心力』,他對記者坦言,金絲是圓的,遇到左右結構的字,刻好了左邊部分,就要旋轉金絲刻右邊,還要保障字的兩邊緊挨對准,難度非常大。而且金絲容易斷,有時甚至呼吸重了點,整個作品就要重新做。『前前後後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纔完成這件微刻,廢掉了幾十根金絲』。
用牙刷柄練出來的微刻大師
潘啟慧工作室最裡面有一間15平米左右的小房間,推門進去,是一個木質屏風,後面的桌子上擺著微雕用的立體顯微鏡、各種型號的刻刀和字帖。『這間房是整個屋裡最安靜的地方』,潘啟慧說,在他進行微雕創作時,外界不能有一點聲響。

潘啟慧的工作室
年輕時的潘啟慧當過體育老師,也在工廠裡當過俱樂部的組織員,會唱歌、跳舞,在當時也算集體中的『活躍份子』。誰也沒有想到,幾十年後,他會成為一名需要安安靜靜坐下鑽研的微刻大師。
潘啟慧從小就很喜歡繪畫與毛筆字,工作後也經常在業餘時間進行學習、研究。與微雕結緣是在單位組織的一次內部展覽上,有位同事的微刻作品讓潘啟慧覺得非常有趣。『單純的繪畫在當時已經不能滿足我的需要,我想要更具挑戰性的創作』。
從此,每天晚上吃過飯,潘啟慧就開始在切成段、磨成片的牙刷手柄上學習雕刻,一直到深夜。白天有時間,他也經常刻刀和牙刷不離身,『只要有空,我就會練』,他對記者坦言,學習技術沒有什麼好方法,就是要一直練。

潘啟慧看自己的作品
因為是廠裡俱樂部的文藝組織員,潘啟慧經常要組織職工進行舞會等文藝活動。以前,作為文藝骨乾出現在舞臺上的他,在學習微刻後,經常中途『落跑』。『我把大家組織好後,自己就偷偷溜回去刻東西』,潘啟慧說起那段時光,總是反復提到一句話,『我是真的很喜歡微雕』。
進行微刻創作時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手要穩,尤其在頭發這樣極易折斷的材料上進行雕刻時。練微刻前,潘啟慧酒量不錯,但當他發現在飲酒後練習微刻,手會不聽使喚,抖得很厲害時,就索性把酒戒了。
除了戒酒,潘啟慧還『戒』了家中的一切重活兒。『乾了比較繁重的家務後,手會失去原來的分寸感,影響雕刻的效果』。幾十年『十指不沾陽春水』的他對記者說很感謝妻子的理解,『她是個很能吃苦耐勞的妻子,沒有她,就沒有今天我的成績』。
藝術創造需要耐得住寂寞
在潘啟慧工作室的牆上,貼著他4歲小孫子隨手用毛筆畫的兩張『畫』。『我覺得這兩幅畫很大氣』,潘啟慧小心地收藏著所有孫子隨手涂鴉的『作品』。每次只要孫子來工作室玩,他便會拿出文房四寶『趁機』培養小朋友的興趣,『我兒子也會書法和畫畫,但他不愛好,所以,我也沒有逼迫他非要從事我這一行。但是,我感覺孫子對這些東西很感興趣,所以想多引導』。
原本計劃65歲就不再微刻的潘啟慧,現在已經69歲,他總是說『等我手拿不穩刻刀了,就退休』。可是,閑不住的他最近又開始挑戰玉髓創作。
不同於常規的微雕,玉髓的創造更需要藝術家的創造力。因為玉髓本身特有的黑色斑點,所以,在上面創作時需要根據固有的斑點形狀進行藝術想象。『我把這幾塊黑斑想象成小船,所以在後面雕刻了群山,旁邊還配上了應景的詩句』,潘啟慧指著手機裡一張玉髓的照片給記者介紹,這每一件都是孤品。
除了進行自己的微刻創作,潘啟慧也帶徒弟。他收徒弟,除了必須在書法和繪畫上有基礎外,人品也非常重要。『我不喜歡不實誠的人,學微刻這門手藝,人品不好,是沒辦法學紮實基本功的,畢竟一筆一劃都是自己刻上去的。』
潘啟慧現在的幾個徒弟平均年齡在50歲左右,各學有所成。雖然他也有志想培養幾個年輕一點的學生,把這門藝術更好地傳承下去,但是現在浮躁的社會氛圍下,很少有人能坐得住板凳。『我之前教過得幾個年輕人坐一會就要把手機拿出來刷刷,這樣是不行的。微雕的學習,最重要的就是耐得住寂寞。創作需要靈感,創作更需要時間』,在潘啟慧看來,不計回報的熱愛和努力是工匠精神最重要的內涵。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多部門聯動 道外區再拆4.4萬餘平方米河湖『四亂』2021/09/09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