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重慶11月15日電(王禹)距離重慶市區車程近一個半小時的深山裡,坐落著一個名叫天府的小鎮,這裡有重慶的第一條鐵路,見證了這個鎮因礦產資源而興旺;這裡有空樓,訴說著人們因資源枯竭而離開故土發展的鄉愁;這裡有彭勇和他的木石緣堂,還依然在堅守。

1993年,中國根雕美術界的最高獎項——劉開渠根藝獎揭曉。來自重慶市合川區一位年僅30歲的農民根雕師憑借《目空一切》《情侶》兩件作品,分別獲得劉開渠根藝獎和優秀作品獎,轟動一時。這位在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根雕師便是彭勇。
從10歲時機緣巧合下開始接觸根雕,到14歲因為對根雕的熱愛拜師學藝,再到如今完成近萬件根雕藝術作品,並名揚海外。在彭勇40餘年的根雕藝術生涯中,他經常為了雕刻而廢寢忘食,每天只休息3、4個小時,手上的傷痕更不計其數,但依舊樂在其中,『尋根的人不會忘根,工匠精神在我看來,主要就是堅守。』
彭勇說,在對樹根進行藝術創作的過程中,也會讓他感受到根雕所帶來的精神洗禮。『岩柏長在岩石裡面,泥土少,養分也不足,但它還是艱難地在生長,也正是因為根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和不屈的抗爭精神,使得它最終還能成材。其實,這種根的精神,也是我所追求的信仰。』

終於,彭勇在根雕藝術方面的追求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2001年他獲評重慶市首屆民間藝術大師,2005年被評為重慶市首屆工藝美術大師,曾獲得國際金獎以及全國、省、市等各種獎項130多個,參加國際、國內各種展會400餘次,其根雕作品被重慶市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即使眾多榮譽加身,在彭勇看來,對藝術的評判最重要的還是獲得觀眾的認可。『衡量藝術的最高尺碼既不是金錢也不是獎項,更不是頭銜,而是觀眾的眼睛和表情。民間藝術要講究生命力。』彭勇認為,根雕應該追求自然,擺脫人為的匠氣,所以時至今日,他依然堅持使用手工工具進行藝術創作,工作臺上甚至還放著已經有幾十年歷史的工具,彭勇告訴記者,用心雕刻、親手打磨出來的作品纔最具有生命力。

在他的刻刀下,一個個樹根變成了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或是傲骨的梅花,或是振翅高飛的雄鷹。對彭勇來說,創作一件根雕作品就像孕育一個『孩子』,需要根據樹根天然的形象加以自身的思考、積累的傳統文化,運用巧而精、妙而細的手法,將靈魂注入作品之中。
美學泰斗王朝聞在觀賞過彭勇的作品之後,更是為他寫下『區別於人為雕塑的根藝,應取天然之美見長。倘若掉以輕心而砍殺一通,則後悔莫及而徒感失策』的話語。彭勇也在王朝聞等美學大家的鼓勵下,走出了一條野風派(指不加修飾,自由生長,沒有人為的匠氣)和野荷派相結合的根雕藝術路子。
不僅如此,彭勇還在近二十年的時間裡,通過前往全國各地走訪和學習,成功讓失傳已久的『螞蟻上樹法』『斷頭延伸法』『回歸自然法』『移花接木法』等雕刻手法重現根雕界,而他的作品更是突破了材料限制,雕刻更加隨心所欲。1999年,他歷時6年創作的《百鳥朝鳳》被昆明世博會交易中心估價為360萬元。

然而,最讓彭勇掛念的還是將根雕這門民間藝術發揚光大,並傳承下去,他說這是作為一位傳統文化手藝人的責任。但遺憾的是,即使他免費開班教學,慕名前來學習的人也並不少,但大都堅持不下三個月。『現在的人太過於功利和浮躁了,如果我們這一代人過去了,下一代人又沒有學到精華,那就麻煩了。』他遺憾地說。
盡管困難諸多,彭勇依舊乾勁十足。目前,彭勇已經在天府鎮建立了一座根雕博物館,將他的作品都放在博物館裡,在未來會對外開放。除此之外,他還准備到東南亞去進行個人作品展覽,用『牆外開花牆內香』的方法來點燃國人對根雕藝術的熱情。
為了進一步發揚根雕藝術,根據他的規劃,接下來彭勇還將會在自己的家鄉建立根雕藝術產業園,並在高校招攬人纔。各地根雕愛好者可以在這裡進行展覽、交流、學習,最終將根雕藝術打造成一個具有產業化的行業。『吾非千裡之能,然有千裡之志。雖然不敢說扭轉乾坤,但是我一定要盡我最大努力把根雕文化傳承下去。』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多部門聯動 道外區再拆4.4萬餘平方米河湖『四亂』2021/09/09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