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調查:親子手工作業變成評比 次數多要求高
2017-11-07 10:21:32 來源:法制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奇葩作業』有悖教育本義

  『我們也有苦衷。』北京市西城區某一級幼兒園的鄒老師對記者說,『布置手工作業的初衷是鍛煉孩子的創新和動手能力,促進孩子與家長間的感情。家長自己包攬,雖然又快又好,卻失去了作業的意義。』

  『有些家長比賽似的去完成孩子作業,看到那麼精美的作品,我也不知道應該表揚還是批評。』鄒老師說,『孩子的作業千萬不能越俎代庖,多鼓勵、多示范,讓孩子自己完成。』

  不過,鄒老師認為,這些活動並不能稱之為作業,也不是強制布置給學生的任務,而是看學生和家長的喜好自願參加。『有的家長有空,就多跟孩子探討一下,如果家長比較忙,我們也不會強迫他們參加』。

  對此,華南師范大學學前教育系主任張博表示,家長在孩子成長中確實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我相信每個家長應該都能意識到,要多陪孩子做一些事,成為孩子的朋友。從這方面而言,幼兒園的出發點是對的』。

  不過,張博也提出,親子作業應該是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比如曾掀起熱議的養蠶寶寶、孵小雞這類親子活動雖然別出心裁,但制定方案時應考慮實施的可行性和難度,『要綜合考慮家長時間、作業難度等問題,制定一個可行性強的方案。只有這樣,親子活動纔能夠得到更好地落實,如果家長為了快速完成任務而一手包辦,這樣就失去了活動本身的意義』。

  在采訪中,有家長詳細列舉了孩子所在班級的作業情況:參觀海洋館後要求孩子畫畫,但是女兒的畫因為沒有家長代勞,不夠美,被退回……

  『透過這個細節不難發現,真正的問題其實不在「奇葩作業」,而是如何看待和處理「奇葩作業」。如果既有的教育評價體系、考核標准和教學方式未能改變,如果教育未能實現「以教為中心」轉變到「以學為中心」,從教師為主體到以學生為主體,那麼教改很難實現突破,素質教育也將找不到抓手。』熊丙奇說。

  『每個年齡段的孩子應該做相應年齡能承受的作業。』馮雅萍說,希望幼兒園能少點『超前意識』,讓孩子做作業時能學在其中、享受其中。

  『現在的問題是,我們的中小學乃至幼兒園的教育,無論是思維觀念還是行為習慣,都深受應試教育過分追求分數和名次的影響和禁錮,不由自主地催生了不少「奇葩作業」。』李平向記者坦言,家長越俎代庖,一方面因為這些『奇葩作業』不是孩子的專長和愛好,也無法獨立完成;另一方面在於缺少科學化、標准化的評價體系,老師對作業好壞的評價往往不是注重孩子的完成過程而是結果。親子手工作業一旦成為分數高低的比拼,即便這樣的作業再多、父母代勞做得再好,也失去了教育的本義。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楊雪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