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親子手工作業緣何變了味兒
調查動機
為了提高孩子動手能力、增進家長與孩子的交流,不少幼兒園常常布置各種親子手工作業。幼兒園的初衷無可厚非。然而,不少家長在參與親子手工作業過程中發現,這些高要求的作業非但無法讓孩子參與其中,而且讓家長身心俱疲。
□本報記者趙麗
『各位家長,本周五園裡有活動,需要給孩子准備萬聖節衣服、帽子、面具、魔法棒……』幾天前的一個下午,正在家裡做家務的王芸臨被家長微信群的消息打斷,她的新任務來了。
這已經不是王芸臨第一次收到老師的通知,自從女兒上幼兒園,大大小小的任務就沒斷過。和很多家長一樣,女兒入園兩個月,她覺得自己像『開掛』一樣練就了十八般武藝,甚至常常感慨『仿佛重新上了一次學』。
在王芸臨看來,幼兒園倡導親子教育無可厚非,但一些劍走偏鋒的『作業』似乎與幼兒教育不符。
親子手工作業變成評比
『就拿上周來說,萬聖節和重陽節趕在一起,幼兒園老師要求孩子與家長一起制作南瓜燈、風箏、萬聖節走秀服裝和敬老視頻。結果是,孩子爸爸刻南瓜燈和制作風箏,我准備萬聖節走秀的服裝還有家裡的敬老視頻。』王芸臨苦笑著對記者說,『一個剛3歲的孩子,參與這些制作能乾什麼。』
王芸臨家住北京市海淀區,原本以為女兒上幼兒園後,自己身上的擔子能輕一點,可讓她沒想到的是,自從孩子入園後,作為家長的她,『功課』反倒多了起來。
面點比賽、給動物做房子、服裝秀……幼兒園裡時不時會布置作業,怎麼能別出心裁幫孩子完成『作品』,讓她這位擁有博士學歷的媽媽傷透腦筋。
『老師有時會在家長接孩子時當面布置任務,有時在微信群裡發通知。遇到作業布置得急,我又沒什麼創意時,就得上網查資料,絞盡腦汁去想、去做。這些任務,爺爺奶奶輩肯定應付不來,必須要父母親自上陣。』王芸臨記得,最誇張的一次,她為了給孩子做手工作業,熬了一個通宵。
在北京一家設計公司工作的馮雅萍也有這樣的遭遇。兒子就讀的幼兒園經常會『突發奇想』布置一些作業,這讓她『頭大』。
馮雅萍告訴記者,現在幼兒園給孩子布置的作業越來越多花樣,很多更像是給家長的作業,『比如我一個朋友對我說,她家孩子上周的周末作業是用廢舊物品自制花盆,還要自帶花苗到學校。不得已,朋友只能和老公費盡心思用空食用油罐子做了個「花盆」,然後從自家陽臺的花盆裡刨了棵花苗出來』。
馮雅萍的兒子所在的幼兒園也要求孩子自制盆栽,只不過對花盆的要求更加苛刻——要求用一個廢舊的小球制作。『我當時只能把養得好好的一小株盆栽挖出來。主要是對廢舊小球的要求,家長要麼買個新球要麼把已有的球切開交作業。盤栽養不養得活還是未知數,而且還這麼不環保』。
袁謝琴的孩子在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一家幼兒園上學,她通過郵件的方式給記者講述了一項『奇葩』幼兒園作業——要求孩子和家長完成一本自制圖書,要求圖文並茂。
『三歲多的孩子不會畫畫、不會寫字,老師要求孩子與家長一起完成,其實就是讓家長完成。』袁謝琴說,後來聽老師說,這個作業布置了近兩個月,收集上來的作業並不理想。考慮到家長們工作繁忙,老師就沒作硬性要求。
家長不勝其煩,有些幼兒園老師也有怨言。北京一家幼兒園的老師李平告訴記者,『說實話,我自己都被上級布置的手工任務弄得不勝其煩。什麼科技小制作、廢物利用小制作、手抄報、讀書卡、窗花以及美術作品,每個星期都要孩子做好幾樣。趕上節日,還要評比展示。假如一個學期這種作業控制在10次以內,並且盡量留在周末和假期的話,我相信絕大多數家長能接受。親子手工的出發點是好的,無奈上級「開展素質教育」,為了展現「豐富多彩的活動」,手工作業不僅次數驚人,難度更是日益攀昇。現在的手工作業已經變成了一項評比、一項任務,甚至是沈重的負擔』。
是增進交流還是考家長
『幼兒園組織親子活動、布置手工作業的目的是為了讓家長參與到孩子的學習中,增加父母與孩子的親子交流時間。』李平說,她在工作中發現,現在的父母與孩子交流的時間太少,『比如今年萬聖節,我們特意把活動時間安排在周六,可仍然有很多孩子是老人陪著來的。父母雙方真的一個人都沒有時間嗎?有些家長一邊當甩手掌櫃,一邊提倡素質教育,我們作為老師也不理解』。
不過,受訪家長也對記者說,他們並非不願意陪伴孩子,而是有的幼兒園作業實在是太高難度。『兒子的幼兒園要求做「三葉風車」,不能使用紙質材料,要能轉。有一位家長拆了家裡的遙控飛機,用螺旋槳和小電機做成三葉風車,這個手工作業被老師傳到微信群裡誇獎一番。我們家窮,捨不得拆玩具,難道就是不愛孩子不陪孩子嗎?』孩子在北京市西城區某幼兒園上中班的黎思誠向記者吐槽說,客觀講,幼兒園布置親子作業的初衷是很好的,可以增進孩子和父母之間的交流。可是幼兒園每次都要評比作業,『做得好的貼牆上,幼兒園的這種做法讓家長怎麼辦?這是打算讓父母都煉成十項全能嗎?』
對此,馮雅萍也向記者表達了相似的觀點:『有人說家長做手工作業是為了攀比,可是你要是做得不好,難道忍心讓孩子看著別的小朋友的作品貼牆上,自己的作品只能擺在一邊嗎?小朋友的內心不會覺得不如別人嗎?我贊同親子作業,但是拒絕評比。不是每個家長都有時間、有天賦做這些手工。那些沒有繪畫基礎的家長盡力做了,只是不想讓孩子失望,不想讓孩子受到無端的指責,僅此而已。』
『如果一項作業只求結果不求過程,我認為是本末倒置。幼兒園的手工類作業,最有價值的部分恰恰是完成的過程,孩子能夠在動手過程中發現問題,再通過思考去解決問題,這樣纔能從作業中學到知識。』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說,將作業完成質量當成教學目的,必然會追求結果的『好』,所以家長不得不替孩子做。因為完全讓孩子做手工作業,不僅時間不夠用,而且做出來的東西老師也不會滿意。『布置作業不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是為了幫助孩子成長,偏離了這個目標,再有意義的作業也會淪為差事』。
對此,馮雅萍回憶說,開家長會的時候,老師說親子作業最重要的目的是『培養父母與孩子的親密度,建立正確的溝通方式』,『如果家長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中還要想著萬一我和孩子做的沒有別人家做的好看,育兒教育就會受到無形的壓力,適得其反』。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多部門聯動 道外區再拆4.4萬餘平方米河湖『四亂』2021/09/09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