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成都朋友圈
對成都感情越來越深
在成都定居多年,姜德順夫婦早已把這裡當作第二故鄉,熱情好客的姜德順已經有了不少的成都朋友。
『剛到成都第二年的暑假,我們全家旅游去康定,在旅游團認識了一個中國朋友。那個時候整個旅行團就我們一家四個韓國人,這個朋友對我們就非常照顧,我們後來也一直有聯系,每當在成都遇到困難的時候,她都會熱心地幫我們。』姜德順笑著說,當時是她來成都的第二年,漢語還不太好,對方說的是四川話,交流的時候還是有些困難。盡管這樣,兩家人還是會常常相聚,一起玩樂聊天,孩子年齡也相仿,會一起玩耍。
慢慢地,朋友越來越多,姜德順的四川話也聽力無懮了。『啊,我發現四川人真的很喜歡打麻將。』在韓國的時候,姜德順聽說過麻將這種娛樂方式,到了成都,纔見識到了麻將的魅力。入鄉隨俗,姜德順也開始學習麻將。『成都麻將的規矩好多哦,我每次都聚精會神,還專門拿了個本本來記規則。』不過,姜德順麻將技藝漸高,餐廳的生意卻越來越忙了,她反而少有打麻將的時間了。
這些年裡,兩個女兒在成都陸續完成了中學學業,也如願分別考上了清華大學和中央美術學院,現在都已經參加了工作。
時光流轉,女兒長大了,餐廳的客人越來越多,夫婦兩人對成都的感情也越來越深。
網上訂貨微信訂餐
韓國料理嫁接中國速度
姜德順每天早上7點起床之後,吃完早餐就做做家務,10點半來到餐廳開始一天的忙碌。收貨、做菜、安排員工。『有些菜是要自己做的,有些是親自培訓出的老員工來做。』姜德順介紹,算起來這些老員工在餐廳也做了七八年,但由他們做的時候還是要親自督查。至於進貨,姜德順笑著說,中國的電子商務很方便,她都是直接從網上訂,他們會按時配送。
一般情況下,來吃晚飯的人比中午多,加上在成都的韓國人微信群裡大家也會訂餐,再考慮到配送的時間,中午飯點過去之後就要准備下午的食材,一般下午4點就要開始做,晚上6點左右,店裡開始來客,一直到晚上10點她纔會和員工一起下班。而丈夫李鍾直,在店裡比較忙的時刻也會過來幫忙。記者到餐廳的時候剛好是下午3點,李鍾直剛剛忙完,准備出門。
餐廳除了成都本地的客人,很大一部分,是在成都定居生活的韓國人,可能帶著些許家鄉的味道,他們都會長期在姜德順的餐廳裡訂餐。適逢中秋、端午或者其他的一些節日,姜德順還會打造一些地道的韓國料理,搭配成二人套餐或者四人套餐,發到韓國人在成都的微信群裡,供大家選擇。
除了為中秋打造的韓國料理套餐,姜德順在端午的時候,還親手准備了艾草米糕。姜德順說,韓國人的端午節不吃粽子,而是要吃當季的時令植物艾草做成的米糕。韓國的米糕店,會在端午節前後,接受人們的預訂,售賣艾草米糕。但在中國大部分是吃粽子的,米糕因為天氣炎熱,一般很少做。姜德順便自己買點菖蒲和艾葉,趁中午飯點還沒到,忙裡偷閑做點艾草米糕。
除去節日的專門美食,姜德順的韓國料理經過在成都十多年的發展,結合本地人的口味經過了不斷的調整,使料理更符合大家的口味。
熱心公益資助貧困生
成都很親切會繼續生活下去
從2008年開始,姜德順夫婦一直在堅持資助一些家境貧困的孩子。姜德順介紹,四川省韓國人商會通過韓國領事館資助了廣元的一個中學,姜德順夫婦以二人的名義為這個中學設立了獎學金。姜德順說,雖然錢不多,但還是希望能鼓勵、幫助一下這些學生。後來經學校介紹,認識了一個家庭比較貧困的學生,就每月會資助她一些費用,定時給她寄去生活費。這個孩子比以前感覺開朗了很多,上次見面還主動說要抱抱姜德順。『還有很多學生,在春節、中秋節的時候都會給我們寄賀卡,還有打電話問候我們,問現在生意好不好啊,身體怎麼樣啊,每次接到這種電話都會感覺很溫暖。』
丈夫李鍾直除了是這家韓國料理的董事長,也是四川省韓國人商會會長。李鍾直說,自己十多年前剛來中國的時候成都還沒有幾家韓國餐廳,去吃的人也很少。現在的話,增加了很多,尤其像是韓國烤肉,已經成為很大眾化的一種美食了。可能受韓國電影、電視劇的影響,大家對韓國菜的了解也越來越多。李鍾直夫婦的店,到這裡12年的時間,也從一家餐廳擴展到了6家。讓李鍾直感受很深的一個變化是,現在外籍人士在成都辦理餐飲手續證件的程序已經在不斷簡化,外國人在成都的工作、生活越來越便利了。
對於成都這些年的發展,姜德順哈哈笑著說:『變化非常大!有的地方我不是經常去,可能隔了一兩年纔去第二次,我都懷疑自己是不是沒來過這個地方,變化太快、太大了。那些高樓一下子就建起來了,非常快!』姜德順說,這個城市給人的感覺很親切,很自在,『我們在成都還會繼續生活下去。』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賴芳傑
實習生武明攝影雷遠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