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從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一系列經典闡述中可以發現,十八大以來黨中央賦予了生態文明建設前所未有的重大使命。回顧十八大以來的生態文明建設,從理念創新、頂層設計到落實實施都取得了重大進展與輝煌成就。
中國特色可持續發展之路已經啟程
十八大提出生態文明建設戰略,絕不是一個單純環境保護戰略,而是基於中國智慧,以系統思維探索一條不同於西方的生態治理與新文明創新之路。按照『五位一體』的生態文明建設思路,經過五年的時間,一個基於新理念、新哲學、新思維的中國特色生態文明模式已經浮出水面,初步成型。
為了完成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規劃與頂層設計,十八大以來中央出臺一系列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文件。從十七大提出的『兩型社會』生態文明到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體』的生態文明,是對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的一次重大創新與飛躍。從『五位一體』生態文明建設再到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使中國生態文明戰略再度深化與創新。到目前為止,十八大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已經成為一個集理念、使命、任務與制度為一體的頂天立地的偉大戰略體系。
十八大之後,圍繞生態文明建設,黨中央、國務院連續發布了兩份重要的『姊妹篇』文件:《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這兩個文件將『五位一體』生態文明建設大戰略,給予從理念到思路,從目標到制度創新的系統規劃與落地。在此之後,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使生態文明建設總體規劃系統納入到中國經濟社會長期發展的戰略之中。這標志著決定中國未來發展命運,引領中國未來發展的生態文明新時代已經開啟。
十八大提出的基於東方智慧的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得到了國際社會與聯合國的高度認可與贊同。2013年2月,聯合國環境署第二十七次理事會就通過了《推廣中國生態文明理念》的決定草案。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戰略,甚至被國際社會認為是能夠從根本上化解環境危機、給世界未來帶來和諧共贏的『中國方案』。
污染勢頭得到初步遏制
重拳出擊遏制不斷蔓延的污染勢頭,是生態文明建設迫在眉睫要處理的問題。五年來,為了遏制污染蔓延的問題,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治理污染的制度法規。從2015年元旦開始實施的被譽為『史上最嚴』的新環保法,到2016年12月印發的《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以及2017年開始啟動的最嚴格中央環保督察行動,都用實際行動向全國人民表明了中央對遏制污染、治理環境的決心。盡管中國治理環境還面臨著重大挑戰,但五年來取得的重大成就使污染蔓延勢頭得到有效遏制。
人民群眾高度關注的城市空氣質量問題,2016年京津冀地區PM2.5平均濃度與2013年相比下降了33%、長三角區域下降31.3%、珠三角區域下降31.9%。在水污染防治方面成效顯著,全國地表水國控斷面I-III類水體比例增加到67.8%,劣V類水體比例下降到8.6%。在減排方面,2016年我國單位GDP能耗、用水量分別比2012年下降17.9%和25.4%,主要污染物減排效果顯著。最近五年來,我國年均新增造林超過9000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1.66%,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國家。此外,我國還恢復退化濕地30萬畝,退耕還濕20萬畝。耕地保有量2015年達到18.6億畝,高於2010年的18.18億畝,確保了18億畝耕地紅線。在綜合碳排放上,《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顯示,2016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同比增長0.1%,而中國碳排放同比下降了0.7%。
綠色發展將成增長新動力
在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指導下,大力發展生態經濟,破解發展與保護對立難題,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性工程。五年來,在綠色發展理念的引領下,中國的生態經濟發展取得了重大成就。
對未來生態經濟最具有全局性的革命是新能源革命。目前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產和消費國,也是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投資國,中國水電、風電、太陽能光伏發電裝機規模居世界第一。在新能源技術創新方面以後來居上的優勢居於世界前列。『十三五』期間,我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新增投資將達到2.5萬億元,比『十二五』期間增長近39%。
在中國工業企業昇級轉型過程中,綠色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互聯網+』等新因素成為工業經濟昇級的主要內容。工業生態化成為十八大以來中國新型工業化發展的新方向、新內容。伴隨著工業化、低碳化、生態化發展的興起,我國環保行業已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環保產業從2012年的3萬億增長到2016年的5.26萬億,年增長率為15.2%。
伴隨著綠色消費昇級,最近幾年生態旅游、康體保健、綠色消費等新興產業成為目前中國經濟增長中增長速度最快的產業。特別是在『互聯網+』作用下,中國鄉村綠色發展興起,成為當代中國綠色發展的一道亮麗風景線。鄉村綠色旅游、有機農業、鄉村手工業、休閑農業等綠色產業發展潛力巨大。目前,全國有200萬家從事綠色旅游的農家樂,10萬個以上特色村鎮,並由此帶動了3300萬農民致富,游客數量達12億人次,佔到全部游客數量的30%。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的穩健增長對世界經濟復蘇尤為重要。中國以綠色發展推動的生態文明建設,將會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增長新動力。
生態治理常態化制度化正在形成
如何將生態治理納入國家治理體系,實現生態治理的常態化、制度化,是十八大以來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十八大以來,我國圍繞生態治理主要取得了以下三個方面的重大進展:
生態文明建設立法先行,生態文明建設法制化效果顯著。十八大以來國家圍繞生態治理出臺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與政策,如《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新《環境保護法》施行。與此相配套的還有《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環境保護督察方案(試行)》、《黨政領導乾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等六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配套文件。這些保證生態治理制度化、常態化的方案,被認為是史上最嚴厲的治理之法。
經濟管理方式從GDP主義向綠色理念指導生態化管理方式轉變。『要看GDP,但不能唯GDP』、『不簡單以GDP論英雄』是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重要內容。為了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綠色發展理念,中央下發了《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為了系統落實考核辦法,環保部啟動了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工作。首批入選的25省46縣市將為系統推進與管理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先行先試的經驗。目前全國已經有70多個縣市明確取消了GDP考核,中國正在告別『唯GDP時代』。
大力推進生態文化建設,倡導節儉、低碳健康新生活,使生態文明建設成為從我做起、全民參與的文明行動。2015年9月1日起正式實施《環境保護公眾參與辦法》,這是自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實施以來,首個對環境保護公眾參與作出專門規定的部門規章。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文化教育進家庭、進學校、進企業、進機關的活動正在全國各地有序推廣開來。
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相信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將繼續堅定不移地貫徹新發展理念,攜手共繪美麗中國新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