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劣勢為優勢傳統產業
產業是增收致富的根本和『搖錢樹』。針對貧困戶普遍缺資金、缺技術、沒能力承擔風險等現狀,綏德縣把精准扶貧工作的著力點放在了產業這個『根』上。
『陝北山地苹果是生態農業,是黃土高坡的特色產品,是苹果中的極品。』據國家苹果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陝西省現代苹果產業體系首席專家趙政陽介紹,陝北地區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所產的苹果品質優於國家制定的鮮果標准。
近年來,綏德縣委、縣政府不斷推進山地苹果的產業化進程,使其逐步成為貧困人口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之一。
綏德縣義合鎮閆家渠村有249戶726人,家家戶戶有果園,果園面積達1700多畝,年產量近200萬公斤,年產值600多萬元。經過不斷探索、實踐,閆家渠村形成了『支部+合作社』的產業發展模式,推動苹果產業高效發展。2016年,閆家渠村苹果產業收入人均達7100元,佔人均純收入的60%以上。村支部書記馬子強告訴記者:『今年果樹掛果比去年多,按照每斤2.3元來賣,個別農戶家庭收入10萬元都不成問題!』
在大力推進山地苹果產業的同時,綏德縣還大力發展核桃等其他優勢產業,有力地拓寬和推動了貧困戶的脫貧致富。
長期以來,綏德縣滿堂川鎮圪針灣村村民守著青山綠水卻無法致富,縣鎮村各級乾部通過多方考察調研,科學分析後,敲定利用荒坡地發展核桃種植,並結合綏德縣產業扶貧發展思路,制定了核桃產業發展規劃,確定建設萬畝優質核桃示范園。
2012年,圪針灣村支書曹東生帶頭流轉土地,栽植了500畝核桃。同時,他還積極發動村組黨員乾部走村串戶,宣傳政策,發動群眾種植核桃。曹東生告訴記者,在核桃示范園建設過程中,政府幫扶萬畝核桃示范園硬化了生產道路、給農民技術培訓、提供農藥、建設灌溉設施、提供苗木和化肥等。通過土地『流轉、入股、代管』的經營方式。目前,核桃示范園已流轉土地2560畝,入股1860畝,代管1620畝,農戶直接管理8640畝。2016年底,戶均核桃單產收入達3800元。
現在,綏德的核桃種植面積已達10萬畝,涉及全縣15個鄉鎮160多個村。
『目前,我縣重點從點菜式扶持、務工扶持、配股扶持、培訓扶持、創業扶持、電商扶持、借還扶持和光伏扶貧8種扶持模式上做足文章,建成了龍頭企業、合作社、中小創新和電商企業600多家、現代農業園區59個,形成了以省級園區為支橕,市、縣級園區為依托的三級園區集群發展格局,以及種、養、加、銷一體化園區建設體系,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業引領作用日益凸顯。』綏德縣縣長姬躍飛說。
《光明日報》( 2017年10月06日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