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奮進的五年·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在行動】
在國家精准扶貧和脫貧攻堅的戰略布局中,作為國家呂梁地區特困片區縣、全國扶貧開發重點縣和全省旅游產業扶貧重點縣,民歌《三十裡鋪》的故鄉——陝北綏德,如何發力、破局?
『以黨建為引領,以產業為依托』,這是綏德給出的答案。為推進產業扶貧工作,近年來,綏德縣成立了由縣委書記、縣長負總責,常務副縣長分管扶貧的領導機制,實行脫貧攻堅『周調度、月推進、半年考評』制度,確保了脫貧攻堅各項目標任務的有序推進,形成了全縣齊抓共管的大扶貧格局。2016年,綏德被陝西省委、省政府評選為『扶貧績效考核優秀縣區』。
『一地生四金』
『機制在於探索,模式在於創新。只有因地制宜選對產業,纔能種下「福根」,栽下「搖錢樹」。』綏德縣委書記李永奇的話擲地有聲。
在脫貧攻堅實踐中,綏德立足實際,把產業扶貧作為貧困人口脫貧不返貧的堅實支橕,大力發展以山地苹果、核桃、紅棗、芝麻蜜香瓜、養殖、文化旅游、特色小吃為主的本地優勢產業,初步形成『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產業發展格局。
同時,為了實現長期穩定脫貧,縣裡還以產業促創業和就業,推動資源變資本,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探索出了長效機制。
崔家灣鎮綠源生態產業園區是一家集吃、住、游、娛、購為一體的鄉村旅游企業。去年以來,園區與所在地崔家灣鎮趙家窪、張山等村子的貧困戶實行產業結對幫扶,按照『政府補貼、貧困戶認領、公司管理、利益共享』的原則,打造『六借六還』『兩優先』和『一機制』的幫扶模式。
張山村貧困戶張少尉,正是靠著『六借六還』中的『借雞還蛋(雞)』模式有了穩定收入——這一模式是由綠源生態產業園區對貧困戶養殖蛋雞、肉雞,按照仔雞的成本,政府產業補貼一部分,其餘由園區墊支,園區統一向貧困戶免費配送雞苗,簽訂養殖收購協議,雞蛋、土公雞由園區以保護價回收,養殖期滿退還園區墊付的本金。園區還無償提供技術服務,並統一給養殖戶購買保險。
據綠源生態產業園區負責人劉治國介紹,『六借六還』圍繞六個產業幫扶,除了『借雞還蛋(雞)』外,還有『借布還物』『借仔還豬(肉)』『借苗還果』『借樹還果』『借地還林』。『兩優先』就是優先安排貧困戶進公司務工,優先安排貧困戶接待來園區寫生的藝術家、美術學院學生,由公司確定指導價格,貧困戶按規定收取相關費用。『一機制』就是探索建立『企業+合作社+貧困戶』利益聯結機制,以土地經營權流轉『獲租金』,將扶貧資金入股企業『變股金』,就地打工『掙薪金』,盤活土地等資源入股企業『分現金』,實現『一地生四金』。
綏德縣政府扶貧辦主任劉樹雄介紹,綠源的幫扶模式,只是綏德縣產業扶貧的一個縮影。近年來,綏德縣各級各類扶貧單位咬定『扶貧』『脫貧』不放松,創造和積累了許多行之有效、具有長效機制的產業幫扶模式,受到貧困戶、企業和黨委政府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