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4日電 題:守望相助,讓民族團結之花常開長盛——重訪習近平總書記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內考察地
新華社記者
夢想凝聚力量,團結開創未來。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為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指明前進方向。
五年來,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牽動著習近平總書記的心。他一次次走進乾部群眾中間,訪民情、問民意,對民族工作提出具體要求,寄予深切期望。
沿著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新華社記者近期對西藏、內蒙古、新疆、雲南等地進行了回訪。牢記總書記囑托,這些民族地區的乾部群眾堅定信心、紮實工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砥礪奮進。
秋天,象征收獲。那一張張喜悅的笑臉、一個個美好的故事,向世人證明,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不斷結出累累碩果。
共奔小康,一個民族都不能少
溫暖的陽光透過落地窗,灑在內蒙古錫林浩特牧民瑪吉格墨綠色的蒙古袍上,84歲的老人神采奕奕。
回憶起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家中的場景,瑪吉格覺得仿佛就在眼前:『總書記到我們家,全家人心情十分激動,他的話語溫暖,平易近人。』

寶力根蘇木巴彥淖爾嘎查牧民瑪吉格(右)在內蒙古錫林浩特市的養老社區裡(9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連振攝
短短三年間,瑪吉格家的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新建了標准化棚圈,飼養的牲畜數量翻了一番。『牧民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大家都很滿意。』瑪吉格感慨道。
塞北草原、天山腳下、西南邊陲……五年來,習近平總書記看望慰問各族乾部群眾的感人場景,深深鐫刻在人們記憶中。人們記得,他走進百姓家裡,關切地詢問生產生活情況;人們記得,他同大家圍坐在一起,傾聽意見、共謀未來。
2015年1月,正在雲南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會見了怒江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乾部群眾代表。他拉著獨龍族『老縣長』高德榮的手坐在一張長藤椅沙發上,同大家一起觀看反映獨龍族生產生活巨變的短片。

這是2016年11月23日拍攝的雲南省怒江?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鄉迪政當村。新華社記者胡超攝
『習近平總書記說,全面實現小康,一個民族都不能少。在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幫助下,我們獨龍族人民正和全國人民一起,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努力。』高德榮說,『過去獨龍族沒有產業,現在我們種植了6萬多畝草果,還有兩千畝重樓,老百姓日子比以前好多了。』

在雲南省怒江?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鄉,獨龍族『老縣長』高德榮(左)和村民聊天(9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胡超攝
從茅草房、杈杈房到新建的安居房,從生活用品都得靠人背馬馱到水電通進家裡,從大雪封山時『與世隔絕』到每年游客在十幾萬到20萬人次,獨龍族實現的翻天覆地的變遷,是民族地區經濟社會邁上跨越式發展軌道的印證。
在中央的大力支持、發達地區的無私援助、各族乾部群眾的矢志奮斗下,民族地區不斷提昇速度、縮短『差距』、補齊『短板』。
尼洋河畔的西藏林芝八一鎮巴吉村,醉人的自然風光與喜人的發展風貌交相輝映。

西藏林芝八一鎮巴吉村村民格桑旺久在家門前擦拭新買的越野車(9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晉美多吉攝
2011年7月,習近平曾來到這裡,了解新農村建設和基層黨建工作情況,囑咐大家『堅持因地制宜,廣開致富門路,千方百計幫助群眾增加收入,讓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甜』。
如今,巴吉村的村集體固定資產達到3億元,201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達1925.6萬元,年人均純收入達2萬多元,是2016年西藏自治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兩倍多。
『巴吉村充分利用區位優勢,借助林芝城市建設的發展機遇,成立了汽車運輸隊等經濟實體。我們采取的「招商引資+公司入駐+土地入股+集體分紅+群眾受益」發展模式,讓全村百姓共享發展成果。』巴吉村第一書記赤列旺堆說,巴吉村力爭到2020年實現村民年人均收入增到3萬元至4萬元的目標。
隨著經濟發展躍上新臺階,隨著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隨著脫貧攻堅下足『繡花功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的錚錚誓言,正成為躍動在中華大地上的生動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