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綠色,播種在大地上的美好未來——重訪習近平總書記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內考察地
2017-10-03 13:00:10 來源:新華社  作者:孫奕 張大川 龐明廣 黃筱 馬曉成 關桂峰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新華社北京10月2日電 題:綠色,播種在大地上的美好未來——重訪習近平總書記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內考察地

  秋天的廣袤大地,疊翠流金。

  萬水千山,承載著億萬人民對美麗家園的向往。生態文明建設,關乎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以對國家和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

  五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內考察調研中,多次提出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明確要求。新華社記者日前回訪總書記考察調研過的地方,見證當地乾部群眾不負囑托,努力繪就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壯美圖景的精神風貌。

  9月7日拍攝的雲南省大理市古生村建在洱海上的攔污設施。新華社記者金立旺攝

  保護家園: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

  『近水白家春光好,平凡綠野故事多』——2017年9月,雲南大理洱海邊,白族村民李德昌家小院門口的對聯道出了美麗鄉村的新面貌。

  『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到我們大理古生村考察。他在洱海邊察看生態保護情況,和村民們在我家小院拉家常,總書記強調要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總書記的話語,深深鐫刻在李德昌心中。

  洱海是雲南第二大高原湖泊。由於流域內人口不斷增加、旅游業增長等因素,洱海流域污染負荷快速增加。如何平衡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成為生態文明建設中無法繞開的問題。

  『經濟要發展,但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不能因小失大、顧此失彼、寅吃卯糧、急功近利』——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論斷,回應著群眾心中的關切。

  大理今年3月以來,叫停洱海流域水生態保護區核心區餐飲客棧經營戶1900戶;改造管網使生活污水未來不再直排入湖;改造違建民居……要讓蒼洱美景永駐,就要有實實在在的行動。

  今年1月至5月,洱海全湖水質綜合類別均為Ⅱ類;青瓦、白牆、淡墨畫風格的白族民居成為蒼山洱海最具人文特色的名片。

  李德昌表示:『只有把環境治理好,纔能留住鄉愁、留住人氣。』

  擁有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是每個中國人的夢想。在青藏高原腹地,藏族少女白瑪尕的『鄉愁』深植在祖輩曾世代游牧的高原草場。

  白瑪尕今年15歲。十多年前,她的家人為響應國家號召,保護長江源頭的生態環境,從海拔約4700米的長江源頭沱沱河地區移居到青海格爾木市郊海拔近3000米的唐古拉山鎮長江源村。

  2016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考察期間,曾走進白瑪尕外公申格位於長江源村的家中。今年9月,當記者再次來到申格家,白瑪尕興奮地談起和家人最近一次回山上草場的情景。

  『7月,山上舉行賽馬會,村民們跳起鍋莊、跨上駿馬揚鞭奮蹄。綠油油的草地特別茂盛,蔚藍天空下遠遠望到野?牛、藏野驢。我的家鄉竟然這麼美!』白瑪尕說。

  『全村多戶都任命有草原管護員,定期去山上的草場巡視。一年來,長江源村還重點實施了電網改造、天然氣入戶等基礎設施項目,鄉親們日子越過越好。』長江源村黨支部副書記更尕南傑表示。

  從闊別故鄉,到新建家園,再到保護故土,在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青藏高原,『鄉愁』新篇正在書寫。

  空中俯矙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區新建社區(9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徐昱攝

  綠色發展: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草木植成,國之富也。』當生態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當美麗風景帶來嶄新動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逐漸變為現實。

  這是一條發展生態經濟的致富路——

  碧海藍天,花草相映。今年9月,當記者沿著蜿蜒的生態公路,走入浙江舟山定海區新建社區村民袁其忠的農家小院,70歲的袁其忠和四個子女正忙著經營農家樂。以前靠種地、打零工營生的一家,如今年收入翻了幾番。

  這座農家小院,因為2015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的到訪而與眾不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這裡一步步實踐,原本名不見經傳的海島小村如今遠近聞名。

  『總書記到訪後,新建社區提昇農村環境乾勁更足了。在交通部門支持下,建設4.5公裡入村道路一條;建造生活污水處理站一座;新建游客中心、文化大禮堂、生態停車場……』談起變化,新建社區黨支部書記餘金紅滔滔不絕——這兩年,新建社區還獲得『中國最美休閑鄉村』等稱號。

  留住綠水青山,更要豐富文化內涵,放大生態文明的紅利。漁民畫、剪紙、繩結等本土文化衍生品逐漸成為新建社區的新名片,壁畫村、文化創意基地等創造著經濟發展新機遇,村民人均年收入從2011年不到1萬元增長到2016年的3萬多元。

  在黑龍江省伊春市上甘嶺林業局,林區全面停伐後,靠什麼為生是林場職工們面臨的問題。

  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伊春考察,林區經濟轉型發展、林區生態保護、林場職工生活是他心中的牽掛。

  不負總書記囑托,伊春近年來充分發揮林區自然優勢,加速推進發展旅游產業,2016年,上甘嶺林業局接待游客19.33萬人次,同比增長31.5%。此外還引入木耳種植、果蔬大棚等拓寬致富渠道。

  黑龍江省伊春市溪水國家森林公園一角(5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王建威攝

  這是一條助推精准脫貧的雙贏路——

  談及習近平總書記到訪青海給民眾帶來的變化,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農牧局副局長魏吉全感慨萬千。『由於區位劣勢,果洛州發展落後,乾部群眾總感覺是靠國家救濟糧為生。自從生態保護上昇為國家戰略,尤其是2016年8月總書記來青海考察後,我們感受到國家除了算經濟賬,更要算生態賬。我們終於找到了為國家作貢獻的平臺!』

  『如今的果洛州,禁牧有補助、減畜有獎勵、管護有報酬、生產有合作、生活有保障、脫貧有底氣、小康有信心。』他說。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昂賽鄉黨委書記紮西東周說,去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期間同生態監測點位上的基層乾部、管護員進行了視頻對話。此後,昂賽鄉選了15戶作為生態體驗試點,為牧民脫貧增收提供了新路徑。

  青海的絕對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牧區、農村,依賴草原、土地為生。以青海三江源國家公園為例,從去年開始,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創新設置了生態管護員公益性崗位,培訓上崗後按月發放報酬。截至目前,園區共有近萬名牧民生態管護員持證上崗。

  這是一條資源循環開發的綠色路——

  一邊是采鹽船在中國最大的鉀鎂鹽礦床上作業;一邊是被人工堤壩隔開的淡水湖,魚兒成群、水鳥飛翔。這一幕青海察爾汗鹽湖區的景觀,成為『生產、生態、生活』有機融合的亮麗風景線。

  鹽湖人不會忘記,2016年8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曾到位於柴達木盆地的察爾汗鹽湖考察,強調『要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讓鹽湖這一寶貴資源永續造福人民』。

  2016年12月31日,我國第一塊鹽湖鹵水鎂錠在青海鹽湖工業股份公司下線,標志著整個鹽湖集鉀鹽、鈉鹽、鎂鹽、鋰鹽等開發鏈條的形成。鹽湖資源實現了高效利用,對於打造循環經濟具有重要意義。

  『我們要確保環保設施與生產項目同時設計、建設、運行,確保排放達標,確保保護好周圍的草場和綠色。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按照總書記要求,保護好生態環境,推進綠色循環發展。』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興富說。

  鳥兒在青海察爾汗鹽湖邊的淡水湖上棲息(9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金立旺攝

  建章立制:完善機制激發廣泛參與

  保護生態要謀長久之策。黨的十八大以來,從一系列環保制度政策的公布實施,到基層落實和廣泛參與,日益完善的生態文明建設體系正為美麗中國『保駕護航』。

  36歲的北京市通州區張辛莊村黨支部書記張紅豐,今年初當上了基層『河長』。『保護大運河是運河沿線所有地區的共同責任』——今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考察時的諄諄囑托讓張紅豐印象深刻。

  『通州大運河是京杭大運河的起始端,水是通州的名片。運河水一度因工業排污、生活污染變臭變黑,經過近年來的整治,水質明顯好轉。』張紅豐說。

  據介紹,2017年底前,通州區全區黑臭水體將被確保全面消除;計劃至2020年,通州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8平方米,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90%。

  『除了各級河長日常巡視,村裡現在有志願者隊伍充當「左右手」,發微信、打電話,發現情況我們必須及時協調解決。』張紅豐說。

  點成線、網成面。哪怕在地廣人稀、交通不便的地方,也能看見一個個生態文明建設『主人翁』的身影。

  去年以來,在海拔約3900米的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昂賽鄉,利用現代科技和信息傳輸,兩名藏族牧民用紅外相機拍攝到了雪豹交配及棕熊、金錢豹等大型動物的照片,為紀錄當地生態環境多樣性增添了寶貴素材。

  2016年8月,正是通過『青海生態之窗』遠程視頻監測管理系統,習近平總書記與監測點位的基層乾部、管護員進行視頻交流。

  青海省環境信息中心主任李宏奇介紹,一年多來,『青海生態之窗』這一網絡遠程視頻監測管理系統的觀測點位數量不斷增加,從去年8月份的8個觀測點位增加到19個,預計到明年將達到40個。

  『去年,我們開展了國際自然觀察節、音樂節、漂流和徒步活動,讓參與者領略昂賽大峽谷的美麗風景與文化,讓當地群眾向專業人士學習科學知識,牧民保護故土的意識越來越強。』曾在視頻交流中與總書記『面對面』的紮西東周表示。

  大海之闊,非一流之歸也。

  出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實施『史上最嚴』的新環保法,將嚴守生態紅線納入領導乾部政績考核體系,推進落實河長制、生態管護員等政策……嚴格的制度、有力的舉措,黨的十八大以來,無論是頂層設計,還是基層落實,都彰顯著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心和恆心。

  惟其艱難,纔更顯勇毅;惟其篤行,纔彌足珍貴。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生態文明建設的征程上正凝聚起多方合力,闊步邁向讓中華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的美好未來。

責任編輯:遲灝

【專題】十九大時光

【專題】喜迎十九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