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改革·印記——看中國發展】趕上好時代的鐵路修車人
2017-09-30 20:21:00 來源:光明網-時評頻道  作者:謝偉鋒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作者:謝偉鋒

  今年夏天,中國標准動車組『復興號』以350公裡的時速往來於京滬之間。動車長驅,追星趕月,一往無前,看到這樣的場景,包括我在內的數百萬鐵路人,哪個不為之自豪?

  2000年8月,我和十多名小伙伴畢業之後,被分配到南昌鐵路局鷹潭機務段上班。學了四年內燃機車的專業之後,我們這批不到二十歲的年輕人,無比向往能夠成為一名駕駛『鋼鐵巨龍』的火車司機。然而,當時作為華東重要樞紐的鷹潭,根據運輸發展的需要,要上馬內燃機車檢修基地,我們這批專業對口的畢業生,就被『一刀切』,全部下了工廠,成了修火車的人。

  檢修蒸汽機車

  沒能夠成為一名『拉風』的火車司機,我為此郁悶了半個夏天。頭一天上班,我見到了授藝師傅,他姓吳,五十多歲。作為過來人,吳師傅一眼看出了我的心思,他安慰我:『既來之,則安之。作為修火車的,你也算是趕上好時代了!』

  看著我有些不信的眼神,吳師傅繼續開著『話匣子』,述說起他多年前修蒸汽機車的那一段崢嶸歲月——手指縫裡都是黑泥,身上總是跟煙熏過一樣,工作衣一天一換都嫌不夠……『那個時候,對蒸汽機車真不待見吶。』吳師傅如是說。

  雖然蒸汽機車大鐵疙瘩真是難伺候,結果蒸汽機車退出歷史舞臺之後,吳師傅還有點捨不得這個老伙計了。吳師傅說,他家裡現在還珍藏著南昌鐵路局最後一臺蒸汽機車退役的老照片。

  南昌鐵路局最後一臺蒸汽機車退役

  對於很多『90後、00後』的年輕人來說,蒸汽機車都是博物館級的物品了,但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蒸汽機車可是鐵打的運輸主力,而且給它們取得名字,都是鏗鏘有力型的——『前進』『建設』『上游』。

  那個時候的鐵路修車人,每每『伺候』這些大家伙時,總會用油棉紗將烏黑車身和大紅車輪擦得?亮。『就是要讓火車有股精氣神,這不就是咱檢修工人的價值嗎?』吳師傅談到此,聲音不由高了幾度。

  蒸汽機車的大紅輪

  作為鐵路工人,吳師傅身上這股踏實、專注的勁頭,延續到了內燃機車上馬之後。和檢修蒸汽機車比起來,內燃機車修理起來,就大不一樣——網絡化進程、機械化操作、流水線作業……時代的進步,也讓修火車在技術和環境上有了質的飛躍。這或許是有故事的吳師傅為什麼說我是『趕上了好時代』的原因所在。

  和名頭響亮的蒸汽機車一樣,內燃機車也有不輸氣勢的名字——『東風』。上世紀80年代開始,國產的東風型內燃機車逐步取代了蒸汽機車,平均速度也從原來的七八十公裡,一下提到了一百多公裡。而從時間軸上看,中國的改革發展,也正是從時代開始,按下了『快進鍵』。

  從2000年開始,算下來,我也和內燃機車打了十多年交道,也漸漸地領悟到吳師傅那句名言——『機車跑得快不快,全看咱機車檢修工人修得好不好。』火車司機內部盛傳一句行話叫做:『開車想著坐車人』,而對於我們這些檢修工人而言,修車想著坐車人,也是同樣的語境。科技的推力,讓火車速度越來越快,速度和安全之間的關系成正比,我們檢修工人身上的擔子,也更重了。

  內燃機車固然比蒸汽機車『高大上』太多,不過對於修車人而言,還是有不足:靠燃燒柴油驅動的它,檢修起來不可避免地要觸碰到不少油漬,我們的工作服,就因此有了形象的稱謂:『油包衣』。和柴油打交道,也成了我們的日常。曾經有一次,為了更好地清洗機車油箱的死角,一名工長主動請戰,鑽進空間逼仄、光線全無的油箱裡作業。

  內燃機車檢查柴油機工作

  記得,2008年奧運會那年,中國第一條高等級城際高速鐵路——京津高速鐵路開通運行。作為鐵路人,自然是『春江水暖鴨先知』,鷹潭機務段很多檢修工人當時就宏觀地斷定,不久的將來,我們也是要檢修和諧號的人了。經過7年的等待,鷹潭機務段終於等來了和諧電力機車(貨運機車)的修程上馬。按照當下的流行語來說,就是我們終於迎來了轉型昇級的那一天。

  這種被時代賦予獲得感的滋味,在黨的十八大以後,更為明顯。最直接的體會,就是讓修車人又愛又恨的『油包衣』徹底退役了。和無塵無油的電力機車打交道,稍微注意點的,工作服可以一個月不洗。電力機車檢修實行模塊化、智能化、程序化,很多以前拿著扳手、榔頭的工人,現在都拿起了筆記本電腦、智能檢測儀,這在以前都是我們修車人不敢想象的。

  轉型昇級的電力機車檢修

  今年7月,人民日報刊發了一篇《我們給『復興號』做體檢》的文章,說的是北京鐵路局北京南動車運用所一群『90後』大學生班組夜以繼日檢修動車組列車的故事。作為同樣的鐵路修車人,對於這群掌握了核心技術和先進工藝的『高鐵醫生』,我心存敬意。那篇文章,我仔細讀了好幾遍,再次想起十多年前,吳師傅對我說的那句『作為修火車的人,你也算是趕上了好時代了!』這樣一句話,用於和那群『90後高鐵醫生』共勉,也是亦然。

責任編輯:孫宇

【專題】改革·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