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改革?印記——看中國發展】中國農村的滄桑巨變:從『要我去』到『我要去』
2017-09-30 13:39:32 來源:國際在線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村落青山稻花香(攝影:沈夏珠)

  我身邊有很多來自農村、紮根城市的『70後』朋友,他們大多和我一樣,通過高考改變命運:跳出『農門』,走進城市。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提速,各個城市迎來了一批批『70後』、『80後』、『90後』農村青年。明年就要迎來『00後』的高考大軍了,最新一批農村青年也將陸續從學校走向城市社會,不斷補足城市發展的人纔與人力需求。但是,我們這些『70後』和『80後』、『90後』、『00後』不一樣的是,家中往往有著年邁的父母,甚或擁有較多的兄弟姐妹,而且他們當中不少人依然工作和生活在農村。

  早在十幾年前,每當春節將至,我們同城的幾個同學會小聚一次,一個必然的話題就是:『今年回老家過年嗎?』我常常聽到這樣的回答:『必須得回啊,老爸老媽要我回去!』也有人會這樣回答:『今年不去了,去年去過了!』從諸君的回答中,很難感受他們的鄉愁,回家鄉似乎只是在盡兒女的孝順責任。換一句話說就是:回家鄉,不是『我要去』,而是『要我去』。誠然,這和大家在城市生活中的境遇也有關系,事業發展順利、工作前程比較好,便樂於『衣錦還鄉』;事業發展方向不明,背負著沈重的生活壓力,自然少了回鄉的興致。

  最近幾年,每當年終歲尾,我們同城的幾個同學還會小聚一次,還會談論同一個話題:『今年回老家過年嗎?』我常常聽到這樣的回答:『去啊去啊,當然回去,乾嘛不回去!』也有人會這樣回答:『哎,想回去,可是沒有時間回嘍!』從諸君的回答中,似乎感受到一種即將返鄉的幸福和興奮,或是一種不能返鄉的失落和悵惘,回家鄉不再只是在盡兒女的孝順責任,家鄉儼然是一個幸福的遠方!換一句話說:回家鄉,不再是『要我去』,而是『我要去』。

  青山深處有人家(攝影:沈夏珠)

  短短十幾年間,人的心緒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因為今天的農村已經今非昔比。我的老家在贛西北的幕阜山下,『田塘村』這個村名反映了人們對『田』和『塘』兩個生存條件的朴素渴求。新農村建設使得這個惟願『有田、有塘』的山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交通、電信、網絡、有線電視設施與城市沒有什麼區別,全村的村民住宅這些年幾乎全部『更新換代』,從70年代的泥磚房到80、90年代的青磚瓦房,再到今天的一幢幢『別墅』,簡直是中國農村滄桑巨變的一幅幅剪影。

  相對於農村『面貌』的變化,農民生產方式和生活保障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取消農業稅、農村土地流轉制度改革、農業機械化的推進以及各種鼓勵農業發展的惠農政策,使得農村的生產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已由原來的分散耕作、人力勞作發展為規模經營、機器作業,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進一步解放了出來,獲得了進城務工、經商致富的機會。特別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政策的推廣,解決了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小病、常見病基本上足不出村、足不出鄉;大病醫保政策的推廣,基本上根絕了先前廣泛存在的『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

  農村的基礎設施變好了,農民們的生產發展好了、醫療和社會保障條件好了,我們這些『70後』的新城市人的心情也好起來了。雖然說,經過多年的奮斗,我們在城市的生活已經穩定下來,如果生活在家鄉的父母、兄弟姐妹們不能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不能逾越城鄉之間的歷史天塹,不能同步實現小康,家鄉就不會是幸福的遠方,而是套在我們脖子上的精神重軛。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家鄉不再是偶爾去探望的、年少時的『故園』,而是和我們時刻在一起的『家園』。在那裡,我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每每回到家鄉,看著親人們、鄉親們在農村的幸福生活,甚至不免產生向往之意,然後情不自禁地嘟噥一句:『我退休後,也要回農村。』

  現如今,每當有人在微信朋友圈中曬出自己回鄉的『靚照』,總會引來一遍點贊,好山、好水、好人家,讓人艷羡不已。每到節日長假,『城裡人』都像聽著號令一樣集體湧向鄉村。人們奔向農村的歡樂腳步,正是中國農村發展的穩健腳步。可以想見,隨著新型城鎮化的推進,將會有越來越多的特色小鎮產生,農民會有越來越多的『好居處』,市民會有越來越多的『好去處』。我們這些『70後』的返鄉之旅,不再只是一次行孝之旅,也是一次次歡愉的鄉村旅行。在新的時代裡,『我要去家鄉』,已然成為我們這些來自農村、紮根城市的人群中最溫情的流行語。(作者:沈夏珠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

責任編輯:孫嵐

【專題】改革·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