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中國標准動車組『復興號』以350公裡的時速往來於京滬之間。動車長驅,追星趕月,一往無前,看到這樣的場景,包括我在內的數百萬鐵路人,哪個不為之自豪?
2000年8月,我和十多名小伙伴畢業之後,被分配到南昌鐵路局鷹潭機務段上班。學了四年內燃機車的專業之後,我們這批不到二十歲的年輕人,無比向往能夠成為一名駕駛『鋼鐵巨龍』的火車司機。然而,當時作為華東重要樞紐的鷹潭,根據運輸發展的需要,要上馬內燃機車檢修基地,我們這批專業對口的畢業生,就被『一刀切』,全部下了工廠,成了修火車的人。

檢修蒸汽機車
沒能夠成為一名『拉風』的火車司機,我為此郁悶了半個夏天。頭一天上班,我見到了授藝師傅,他姓吳,五十多歲。作為過來人,吳師傅一眼看出了我的心思,他安慰我:『既來之,則安之。作為修火車的,你也算是趕上好時代了!』
看著我有些不信的眼神,吳師傅繼續開著『話匣子』,述說起他多年前修蒸汽機車的那一段崢嶸歲月——手指縫裡都是黑泥,身上總是跟煙熏過一樣,工作衣一天一換都嫌不夠……『那個時候,對蒸汽機車真不待見吶。』吳師傅如是說。
雖然蒸汽機車大鐵疙瘩真是難伺候,結果蒸汽機車退出歷史舞臺之後,吳師傅還有點捨不得這個老伙計了。吳師傅說,他家裡現在還珍藏著南昌鐵路局最後一臺蒸汽機車退役的老照片。

南昌鐵路局最後一臺蒸汽機車退役
對於很多『90後、00後』的年輕人來說,蒸汽機車都是博物館級的物品了,但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蒸汽機車可是鐵打的運輸主力,而且給它們取得名字,都是鏗鏘有力型的——『前進』『建設』『上游』。
那個時候的鐵路修車人,每每『伺候』這些大家伙時,總會用油棉紗將烏黑車身和大紅車輪擦得?亮。『就是要讓火車有股精氣神,這不就是咱檢修工人的價值嗎?』吳師傅談到此,聲音不由高了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