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供圖
收拾老房子,發現了久違的打土坯模子。兒子問:這是什麼東東。我告訴他,這是打土坯的模子,並告訴他這個東西的作用和價值,他仍一臉茫然。在他的心中,打土坯模子已經是一個傳說了。是的,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的祖國發生了巨變,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巨變。許多老物件已經成為歷史,成為古董,成為現代孩子的傳說了。
一個打土坯的模子就是一段艱難的歷史。還記得40年前,我們家這個土坯模子可是村裡的『搶手貨』,為啥?一則,家裡壘牆頭,需要土坯,需要用它來脫坯;二則,家裡要是有兒子,必須打出若乾土坯,蓋新房。那個時候,我們老百姓不僅是土裡刨食,也是土裡刨住。那時,每年春天是最忙的季節,除了忙於播種,還要忙於修房、泥房,因為不修補,不泥房,一過夏天,大雨一衝就危險了。這個時候,我們老百姓的日子啊,也是一個字『累』。
一個土坯模子也是一個溫馨的故事。後來,改革開放了,土地承包到家了,我們農村老百姓的日子一下子好起來了。蓋房能夠買得起磚了,隨著磚房的普及,又突然發現,磚房不保溫,於是,聰明的人,就蓋起了外邊磚裡邊土坯的房子。這樣的房子保溫又結實。於是,在牆角的土坯模子變成了溫暖、幸福、安康的標志。這個時候,我們老百姓的日子啊,也是一個字『樂』。
一個土坯模子成了一抹曾經的記憶。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再也沒有鄉親鄰居借土坯模子了。這背後,有兩個原因。一是,隨著現代科技材料的更新換代,農村的房子外面,都要加最新的保溫材料,用不到土坯了,一座座新式的農村小別墅如雨後春筍;二是,越來越多的農村人,跟隨著城鎮化的步伐,在城裡買了樓房。而留在家裡的土坯模子已經灰塵滿面,蒼老許多,它是過去的回憶,也是走向富強的象征。這個時候,我們老百姓的日子啊,也是一個字『美』。
打土坯模子成傳說是我們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偉大變化的見證,從土坯房到磚瓦房,到大樓房,我們老百姓的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從累到樂,到美,我們老百姓的日子幸福奔小康。一個土坯模子,一段艱難的歷史,一個溫馨的故事,一抹曾經的記憶,這是歷史的記憶,這是時代的變遷。回顧昨天,我們為自己身邊生活的巨大變化充滿自豪;展望明天,我們為明天的幸福生活充滿自信。
打土坯模子成了傳說,何止是打土坯的模子呢?紡車子、高粱窩頭等等,不都已經成了傳說了嗎?同一片土地,流逝了的是一年年的歲月、改變了的是一個個時代的物件、不變的是穩步向前的決心。40年風雨春秋,我們的祖國的發展翻天覆地,我們老百姓的生活日新月異。我們感謝改革,我們贊美祖國。(殷建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