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裝修過的人都知道一種叫做『PVC』的材料,裝修時不少管材和板材都是PVC加工而成。除此之外,PVC還在電線電纜、包裝材料等領域有著廣泛應用。然而最近一段時間,市面上的PVC出現了大幅度的漲價,這種現象是市場規律還是背後有人惡意哄抬價格?
昨天,國家發展改革委對國內18家聚氯乙烯樹脂『PVC』的生產經營企業實施價格壟斷的違法行為做出處罰。
聯手漲價18家PVC企業吃國內反壟斷最大罰單
聚氯乙烯樹脂『PVC』是生產電線電纜、農用薄膜、各種包裝材料的主要原料,廣泛用於建築建材、醫療器械、家用電器、快遞等行業。
經查明,涉案的18家企業從2016年3月起,就開始通過微信群交流、召開會議等手段達成並實施了統一漲價的壟斷協議。這一行為違反了我國《反壟斷法》,導致國內『PVC』市場價格不到半年漲幅超過40%,嚴重破壞了市場競爭秩序,加重了下游企業成本。

國家發展改革委反壟斷部門依法對牽頭主導的湖北宜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中鹽吉蘭泰鹽化集團有限公司處以2016年度相關市場銷售額2%的罰款。對處於從屬地位的16家涉案企業,處以2016年度相關市場銷售額1%的罰款,上述18家涉案企業共計罰款4.57億元。這是我國《反壟斷法》實施九年來,反壟斷部門對國內企業開出的最大的一筆罰單,涉案18家企業,跨11個省自治區,企業類型包括央企、國企和民營企業。
微信群裡醞釀漲價協議
2016年底,國家發展改革委接到下游行業協會和企業反映『PVC』原材料價格異常上漲的舉報,反壟斷部門立即開展了執法調查。在調查初期,就發現18家PVC生產企業在去年3月到12月期間以『西北氯鹼聯合體』的名義多次召開會議。
國家發展改革委反壟斷局二處曾川:
從我們調取的數據可以看到,『PVC』的市場價格從去年3月份之後就發生了劇烈波動,從3月份的五千元一路上漲,漲到去年年底12月份的七千多塊將近八千元,和涉案企業開會時間高度吻合。
雖然數據高度吻合,但辦案人員在調查過程中卻沒有發現任何有關約定漲價的紙質協議,企業相關負責人也都否認曾經約定共同漲價,沒有核心證據,調查工作進入膠著狀態。
國家發展改革委反壟斷部門決定派出多路辦案人員分別奔赴11個省區,同時對這18家企業進行深入取證,在案件幾乎陷入僵局的時候,辦案人員在一位企業負責人建立的微信群裡發現了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