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舟奮楫:打造新寬度,迎接新機遇
王俊峰、劉青松、劉靜……8名在美國打拼了十年的哈佛博士後,因為看到了共同的機遇,先後從美國波士頓回到安徽合肥的『科學島』,在嶄新的平臺上挑戰前沿科研領域。
『科學島』的魅力,來自合肥正在建設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安徽省科技廳副廳長羅平表示,合肥已擁有同步輻射、全超導托卡馬克和穩態強磁場3個大科學裝置,未來將構建從源頭創新到技術開發、從成果轉化到創新創業的全鏈條創新體系。
合肥被納入長三角城市群,意味著長三角的范圍已經從傳統的『兩省一市』擴展到目前的『三省一市』。作為南京都市圈成員、合肥都市圈核心城市的安徽蕪湖,開始『品嘗』城市群融合發展的『盛宴』。近一年來,不斷有億元級的大項目落戶蕪湖,其中不乏博世、大陸集團、麥格納等世界五百強汽車零部件企業。
作為蘇北地區離上海最近的市,鹽城也是長三角『新成員』。今年上半年,江蘇科行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組團到上海,與60多家投資機構交流對接。科行董事長劉懷平感慨道,如果不是鹽城與上海兩地政府緊密互動,難以想象有如此高效的平臺,可以幫助企業解決金融資源等方面的欠缺。
不僅鹽城的企業走出去尋找機會,『上海元素』也在鹽城『紮根』。上海銀行在鹽城設立了分行,行長胡友聯認為,鹽城分行的成立為都市圈的對接創造了有利條件。根據合作協議,未來三年上海銀行將向鹽城提供不低於300億元人民幣綜合融資。
『一年多來,長三角26個城市的互動越來越密切。』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成長春認為,長三角城市群未來將在科技創新、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等發展定位上實現突破,在此過程中,每個城市都將會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破除藩籬:體制機制融合,激發『生態圈』效應
在嘉興市第二醫院,市民張鳳英剛看完精神內科上海專家門診。『上海的專家醫術水平高,看病更專業。以前到上海看專家,非常不方便。如今在家門口,就可以掛到上海專家號。』
張鳳英的『獲得感』,來自滬浙兩地在醫療、交通等一系列公共服務領域的接軌。目前,嘉興市與上海三家醫療機構建立了『點對點』醫保聯網結算合作關系,通過系統直聯方式讓參保市民在合作的上海醫院進行刷卡結算。此外,嘉興的市民卡和公交卡在上海地鐵、公交等公共交通領域也實現了一卡通。
嘉興是一個縮影。一年多來,長三角區域合作正加快從有形的硬件接軌,轉向無形的『軟件』和制度層面的融合。
上海社科院研究員郁鴻勝分析認為,轉變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由有限范圍向以市場為主體的區域一體化轉變,由自發活動向自覺規范的體制對接轉變,由政府單個部門向多個部門及社會協同推進轉變,由經濟合作向經濟社會文化等全面合作轉變。
體制融合,帶來的是愈來愈明顯的『生態圈』效應。
在科技部等部委指導下,近年來長三角三省一市共同推進大型科學儀器、科技文獻、專業技術服務、資源條件保障和技術轉移系統等五個科技資源共享平臺建設。截至2016年底,滬蘇皖浙有近1500家單位、17000多臺(套)大型科學儀器設施入網,有效減少區域內科研設備購置的重復投入。
在儀器共享的基礎上,長三角探索『創新券』在區域內的通用通兌機制。目前,上海與浙江的湖州長興、嘉興海寧、江蘇宿遷、無錫高新區等,已實現了『創新券』的通用通兌,降低了創新創業活動的成本。
體制機制融合也為長三角城市群改善生態環境提供了新支橕。三省一市共同開展大氣污染源清單調查,建立重污染天氣預警應急處置協作機制。統計顯示,今年1-8月,長三角區域PM2.5濃度為4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5%;PM10濃度為7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9%。
在全球化時代,城市群越來越成為一國綜合競爭力的象征。『長三角城市群要立足通江達海的區位優勢,當好長江經濟帶的龍頭。』上海市市長應勇說。(記者姜微、雷敏、張紫贇、何欣榮、張展鵬、屈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