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機在島外
越來越多的臺灣企業意識到海峽對岸蘊藏著巨大機會,他們『一路向北』。
臺企有較強的自主性,這是他們『跨海自救』的優勢。比如2015年臺灣地區集成電路行業到大陸試水,就是其面對韓國企業的競爭壓力做出的主動選擇。
『和大陸合作是目前最快捷、最現實的選擇。』王勇強調數次,『一方面,臺灣電子在海外耕耘多年積累了很好的口碑,產品外觀設計實力雄厚,大陸企業的核心部件很好,但外觀設計差很多,雙方合作很契合。另一方面,臺灣地區成熟的應用性研究和大陸紮實的基礎性研究也能互相成就。』
但『北上』之路也並不平坦。作為電子信息產業強勁分支,近年來雲計算產業在兩岸都迎來了快速發展期。『數位無限』就是一家從事雲管理平臺業務的臺灣初創公司,其總經理陳文裕曾多次赴京尋找合作伙伴,但都『鎩羽而歸』。
『這是很多臺灣初創公司遇到的情況。』臺灣加速器StarFab COO徐瑞伯曾連續多年帶隊參加兩岸項目對接會。『來參加對接會的兩岸企業很多,但最終能對接上的很少。』在上周五舉辦的『京臺前沿科技創新中心』揭牌儀式上,徐瑞伯對科技日報記者說。
此番他帶領多家臺灣初創公司來中關村路演,雖然成功的先例還很有限,但大陸充足的技術人纔儲備和廣闊的市場空間值得他們一次次前來。機會雖多,但在相對陌生的市場仍需有人牽線搭橋,這次他們選擇與泰智會產業加速器與中關村雲計算產業聯盟合作。『集合三家的力量,成立創新中心,連接兩岸的前沿科技、資本和市場。』徐瑞伯說。
在StarFab CEO劉晏蓉眼中,機會蘊藏在產業『痛點』中。她認為,要真正切入大陸市場,就要找到這裡市場的需求點,找到技術能夠應用的地方。利用臺灣在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優勢,服務於內地相關企業及產業鏈。
『與大陸企業合作,獲得技術提昇,拓展生存空間。在海外市場也應及時將購買專利轉向聘請海外技術人員共同研發,掌握自己的專利,走「華為道路」。』王勇表示,從『亞洲之星』到危機四伏,臺灣地區企業家要有布局全球的視野和決心,直面困境,尋求出路。(記者崔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