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中國夢·大國工匠篇】『油井神醫』楊義興:創新靈感來源於實踐最後一公裡
2017-09-26 18:32:15 來源:央視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中國石油長慶油田第十采油廠井下作業大隊修井高級技師楊義興)

  央視網消息:『西北大修打撈王』『油井大修第一家』『集團公司技能專家』『甘肅省十大傑出青年』『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楊義興身上的諸多榮譽和諸多贊譽,無一不是來源於實踐。

  與高原、荒山、大漠相伴22年,憑著對修井工作的摯愛和一手『望聞問切』的絕活,楊義興帶領團隊戰隴東、上內蒙、進陝北、闖寧夏,先後參加11個油田的開發建設,累計實施油水井措施作業1800多口、維修檢泵作業8600多口,創經濟效益1.3億元,當之無愧地成為大山深處的油井『神醫』。

  (右一為楊義興)

  『油井神醫』修煉秘籍

  初見楊義興,渾身上下都透著石油人的特征,皮膚黝黑、身材精瘦,說起油井滔滔不絕,聊起油田自豪之情溢於言表。『我這22年就乾了一件事,一直在修井。』楊義興修井,可不是單純的賣力氣,他有自己的『修煉秘籍』。

  秘籍一:修井不只是力氣活,更是技術活。

  1995年,19歲的楊義興從長慶油田技工學校畢業,被分配到甘肅隴東油區一個修井小隊當修井工。『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風吹石頭跑,天上無飛鳥。』 『工人苦不苦,每天要吃二兩土。白天吃不夠,晚上接著補。』在這樣的艱苦環境中,楊義興來回顛簸,風雨無阻,吃苦耐勞,跟著老師傅學本領、練技術。

  他不滿足於師父言傳身教,自己看業務書、畫鑽具圖,日積月累寫下四十多萬字的讀書筆記,畫出幾萬張的鑽具結構圖,記下千餘個技術數據和計算公式。

  1998年,他參加『長慶杯』職業技能比武,憑借紮實的基本功,獲得總成績第一名。在以後兩屆『長慶杯』職業技能比武中,他又連續獲得第一名的好成績,被長慶油田破格聘為修井技師。

  秘籍二:光說不練假把式,又說又練真功夫。

  楊義興是『油井醫生』,井場在哪裡,他的『手術臺』就在哪裡。

  城47—6井是一口日產6噸的高產井,在一次作業中,670米的油管掉落井筒,由於受重力影響,油管在井筒扭曲變形,打撈難度極大。他接到搶修任務後,一面現場調查事故原因,一面制定多套打撈方案,仔細分析鉛模痕跡,研究判斷井下狀況。

  在21天的施工作業中,他和工友頂著嚴寒,來回奔波,現場會診,先後自制打撈工具12件,成功撈獲全部落物,使瀕臨報廢的高產井『起死回生』。在這次打撈作業中,他們研發的『全天候母錐』等7件打撈工具,是油井打撈作業首創,全部申請了國家專利,創造了在一口井施工過程中研發工具最多、申請專利最多的歷史紀錄。

  秘籍三: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

  楊義興有一股屢敗屢戰、永不服輸的勁頭,組織上先後派他到法國道達爾公司、英國BP公司學習石油天然氣開采技術,這為他更好地鑽研創新打下了堅實基礎。

  懷平6井是長慶油田和中國石油歷史上第一口水平井,水平段處於地下約2000米深,長度900多米。這口井鑽探完畢後,施工單位將300米長的射孔槍、射孔彈碎片,以及配套鑽具掉落在該井水平段位置無法取出,多個單位打撈半年多,均以失敗告終。許多專家調研後斷言,這口井只能作報廢處理了。

  眼看著投資3100多萬元的油井一天也沒生產,一滴油也沒有見到就面臨『死緩』的境地,楊義興和他的團隊接受挑戰,來啃這塊硬骨頭。

  站在平地上,想辦法把2000多米以下的碎片狀落物沿著先水平後垂直的方向打撈出來,這在國內此前並無先例,沒有經驗可借鑒,也沒有配套工具。楊義興和同事在現場吃住兩個月,天天泡在泥水裡,守在井架旁,經過多次試驗,糅合了原有工具的特性,發明出底部帶『彈性抓手』管狀打撈工具,又利用液體可夾帶小件落物回流的原理,開始將井底落物一件件打撈出來。

  2011年11月15日凌晨兩點,楊義興所在修井大隊負責的中國首例水平石油井懷平6井打撈成功。該井的打撈方法被廣泛推廣,填補了長慶油田乃至全國水平井復雜大修打撈作業的空白。

  (33厘米的油井口是楊義興井下作業的唯一通道)

  『油井神醫』四大絕活

  33厘米的井口作業面,是楊義興井下維修作業的唯一通道。地下幾千米的世界看不見摸不著,一切故障分析全靠想象以及科學推理。修井難度之大絲毫不亞於醫生做一臺手術。日積月累,『油井神醫』楊義興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絕活。

  絕活一:『望聞問切』的四字油水井故障判斷方法。

  緊盯現場『望』其行:實地勘察,纔能更好判斷故障原委;多方了解『聞』其聲:通過設備運轉聲音,判斷井下工具工作是否正常;查到細處『問』其責:了解現場作業工序,找到問題癥結;把准重點『切』其癥:制定針對性施工方案。楊義興通過上述油水井故障的科學判斷,大修打撈一次合格率達到100%。

  絕活二:制作研發『撈、磨、鑽、銑、套』等12大類120餘件特色打撈工具。

  楊義興研制的工具,其中31件取得國家專利,58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其中研發的『全天候母錐』、『隔腔式局部反循環打撈籃』等打撈工具,解決了一系列水平井大修打撈、井筒處理的疑難雜癥。

  絕活三:水平井疑難雜癥故障維修。

  針對長慶油田水平井開發特點,楊義興總結完善優化提昇,形成了水平井管類、杆類、小件類、繩類等類型的落物打撈技術;形成了螺杆鑽破膠衝砂工藝技術體系;形成了水平段套管整形、修復、補套、堵漏等系列技術。

  絕活四:『三強三抓』導師帶徒。

  『我是帶頭人,就有義務帶動其他員工爭做「愛油田、肯鑽研、懂技術」的有用之纔。』楊義興的身份現在依然是工人,但是他帶的徒弟可全部都是研究員。

  通過『強化教、強化學、強化考』和『抓嚴教嚴考、抓兵頭將尾、抓包片包效』,楊義興認真總結教學方法,傳授技藝,先後培養出省級技術能手2名、公司級技能專家6名、廠級技能標兵18名,在長慶油田掀起了一股『學技術、練本領、助上產、立新功』的熱潮。

  (楊義興在油田)

  『油井神醫』成功法寶

  『我創新的靈感來源於現場實踐的最後一公裡。』每次少則堅守幾個月,多則堅守一兩年,楊義興的『戰場』始終在一線。

  近幾年有不少私企挖他,『年薪幾百萬的都有。』『說實話動搖過。』但他最終選擇留下。楊義興的理由是『私企不可能下這麼大力氣培養我』。

  『我們選擇了石油就選擇了忠誠,選擇了石油就選擇了執行,選擇了石油就選擇了奉獻。』支橕他的思想理念是石油人的義務和責任,還有『我為祖國獻石油』的崇高使命。

  由『做完』到『做好』、由『例行』到『力行』、由『上崗』到『工匠』,楊義興的行為一直在轉變,但有一點卻始終未變,那就是:聞油而動、聞氣而喜、紮根深山、守望石油!

責任編輯:呂小忱

【專題】中國夢·大國工匠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