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給了他們歸屬感
事實上,和秦芸一樣,不少家長剛開始時,都對這些沒有生育養育經驗的大學畢業生心懷顧慮,他們不知道這些年輕的老師能否有耐心接納孩子,能否順應特殊兒童教育上的差異。
然而,幾個月後,教師們的專業性讓家長看到了希望。
『嘟嘟每天進來後都會大叫著到處亂跑,要安撫他好久。』教師石興霓為了讓嘟嘟適應、相信幼兒園,盡量像媽媽一樣照顧嘟嘟,午休時,抱著嘟嘟坐在過道上,直到睡著了纔放下,讓他慢慢學會了脫離媽媽。
『其實,嘟嘟是個暖男。』石興霓說,由於和嘟嘟建立了信任和感情,並通過康復訓練,嘟嘟學會了聽話,學會了幫老師倒垃圾、端碗、提小桶,學會了向老師和小朋友打招呼,學會了做家務,喜歡打雞蛋炒雞蛋、洗菜切菜。
『在這裡,老師稱他為「天使」,給了他歸屬感。』秦芸說。
教師陳瑤照顧的孩子叫路路(化名),一名發育遲緩、沒有語言能力的男孩。在對他進行語言認知教育的幾個月裡,陳瑤用了很多方法教他認識圖片上的香蕉、苹果,『可是教了一個多月,他都指不出來』。
然而,幾個月後的一天,奇跡在耐心和堅持中出現了。
『我拿出8張圖片,他認真思考後,准確地指出每一種水果,而且也能分辨出顏色。』陳瑤說,不僅如此,路路還第一次叫出了『爸爸』。
千百次的努力,只為了那一聲應答;普通孩子一次就學會的事情,特殊孩子卻要千百次。當有的孩子終於叫出『老師好』時,老師激動得失聲痛哭。重復的訓練和教育對老師來說,是一種艱難、煎熬、挑戰甚至崩潰的過程,這樣的成就感太難獲得了。
『特殊教育的老師都是有大愛的。』高春玲說,『除了專業技能,給孩子輸入感情,孩子纔有康復的可能。』
在融合教育中學會獨立生活
『對於特殊兒童來說,他們的目標不是考上大學,而是學習如何獨立生活,融入社會。因此,早發現早乾預,能幫助他們減輕障礙程度。』唐敏說。
據公開的資料顯示,目前,雲南0到6歲的殘疾兒童有6.9萬人,其中城市殘疾兒童佔21.8%,農村殘疾兒童佔78.2%,男性殘疾兒童佔59.4%,女性殘疾兒童佔40.6%。殘疾類別為視力、言語、智力、肢體、聽力、多重殘疾。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由於雲南全日制康復機構的欠缺,致使0到6歲的殘疾兒童獲得康復訓練和教育的機會較低。據今年昆明市『兩會』上農工民主黨昆明市委員會的提案顯示,『十二五』期間,昆明市有1650名聽力、言語、肢體、智力和孤獨癥貧困殘障兒童接受了康復醫療和教育訓練服務,僅佔昆明市殘障兒童總數的26.7%。
『特殊兒童在教育上還有種種的不便與限制,他們生活的艱難需要切實的關照和努力。』唐敏說。
目前,主流教育接受特殊教育的方式,除了建設特殊教育學校,就是在主流教育機構中設立特殊教育資源教室、特殊教育助理,讓特殊教育老師進入學校幫助特殊孩子,以讓這些孩子能和普通孩子進行融合。
為此,昆明學院正在與五華區教育局合作建設資源教室、培養資源教師和資源中心巡回指導教師,為殘障兒童隨班就讀提供支持保障體系。
此外,昆明學院利用世界銀行貸款項目,正在進行以全納教育思想為核心的特殊兒童早期融合教育實踐探索,其中包括早期教育康復中心、融合幼兒園、師資培訓中心,『以康復促進教育改革,以研究促進學科發展』。
『特殊兒童的家庭,都有不同程度的困難,許多媽媽不得不辭去工作回家照料孩子。』唐敏說,新的幼兒園和康復中心建立起來之後,將接收更多的特殊兒童,他們將獲得機能的補償性發展,以減輕家長的精神負擔和經濟負擔,『孩子交給我們,媽媽們上班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