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最美畫作』的刷屏再次讓大家關注到自閉癥患兒這個群體。自1943年國外第一例自閉癥患兒被報道以來,醫學上對自閉癥的認知在不斷完善,關於其病因和治療手段也在摸索中,在北京兒童醫院神經科主任張紀水看來,我們對於自閉癥的認知和治療『還一直在路上』。對很多人來說,自閉癥顯得很『神秘』,而對患兒家長來說,則存在不少誤區。
誤區一:自閉癥是心理疾病
自閉癥又叫孤獨癥,以社會交往障礙、言語交流障礙、興趣范圍狹窄和刻板重復的行為方式等為主要特征。由於患兒這些表現,很多人容易把它同心理疾病等同,認為孩子得病是受到某種外界刺激或與家庭教養環境有關。這種想法給很多患兒家長增加了心理負擔。實際上,自閉癥是一種大腦發育障礙。張紀水通過多年對比分析自閉癥患兒、腦癱患兒和正常孩子後發現,總體上自閉癥患兒呈現了腦認知功能癱瘓的特點,因此提出『自閉癥是一種腦認知功能癱瘓』。總之,自閉癥不是心理疾病,而是一種先天發育性疾病。
誤區二:自閉癥可以治愈
『聽說你們兒童醫院有一種自制藥能治好自閉癥』,盡管『自閉癥是無法完全治愈的疾病』的理念在不斷普及,仍然有一些家長不斷在打聽『靈丹妙藥』。張紀水說,目前,部分輕癥自閉癥患兒通過規范、持續的個體化康復治療可以實現『臨床治愈』,即能基本實現生活自理和有基本的社交。但一些,重癥患兒家長往往會進入另一個極端,放棄治療或者盲目治療,錯過最佳乾預時機或走了很多彎路。對於自閉癥患兒,就個體來說,越早發現治療效果越好。因此,一旦懷疑孩子有自閉癥傾向,家長應盡快帶孩子到正規醫療機構診斷。確診後,應遵守綜合治療的原則,通過腦功能訓練、藥物治療、個體化康復等手段盡早乾預,提高孩子的生活能力和生活質量。
誤區三:自閉癥患兒都是『天纔』
人們願意相信生病的孩子都是『折翼天使』,在某方面有自己的特長,而實際上,只有極少數的自閉癥患兒在繪畫、音樂、記憶、心算等方面表現出特長。在張紀水15年的接診記憶裡,有『特長』的自閉癥患兒僅有幾十例,有一位患兒讓他印象深刻,能准確說出歷史上陽歷的某一天是星期幾。張紀水介紹,自閉癥譜系中包括典型自閉癥、不典型自閉癥(高功能自閉癥)、阿斯伯格綜合征和瓦解性精神病等類型,其中,高功能自閉癥和阿斯伯格綜合征的患兒在某一方面表現出特長的概率會比較高,然而這部分患兒只佔很少比例。
誤區四:得了自閉癥很丟人,不能讓人知道
張紀水說,目前自閉癥患兒確診後可以到殘聯辦一張殘疾人證(精神殘疾),然後去指定康復機構做康復治療時可享受國家補助。然而很多家長拒絕給孩子辦殘疾證,覺得很丟人,甚至不願意告訴親戚朋友孩子患病的事實。其實這樣不僅不是保護孩子,反而可能因為錯過最佳的乾預時機而影響孩子一生。正如前面所述,自閉癥不是心理疾病,它就像先心病一樣是一種發育性疾病,只有正確認識、客觀對待,纔是給孩子最好的選擇。(文/北京兒童醫院李凱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