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多歲的董建平是村裡種植蔬菜瓜果的大戶,他身後的400畝土地上種植著11萬棵棗樹,今年有3萬多棵棗樹掛了果,能產1萬多斤優質紅棗,差不多會有10萬元左右的收入,老董說明年會把新整理出來的400畝地全部都種上紅棗,800畝棗林紅棗的產量能達到3萬多斤。今年他還試種了花生,准備明年大面積播種,由於沙漠晝夜溫差大,他種的胡蘿卜、白蘿卜還有西紅柿都又脆又甜,可以當做水果來吃。中國青年網記者謝東櫻攝
近年來,隨著沙漠綠化的不斷推進,官井村的沙柳種苗以其成活率高、品質好、顏值高年年暢銷,全村12.3萬畝沙柳,每三年平茬一輪,每年就有4萬多畝沙柳可作種苗銷售,可謂是貨源充足,逐步形成規模化效益高的產業,形成了一個添綠更添金的品牌。每年3到4月份草木萌發的季節,官井村發動所有的勞動力,一頭紮進沙柳林,開始收割、切段、打捆、運送、裝車,忙得四腳朝天。時令不等人,他們要利用有限的40天時間必須割完沙柳,要趕在栽植季節最大批量出貨,就要和時間賽跑,向勞動效率要效益。可村裡及周邊地區的農村勞動力日益老齡化,遠遠滿足不了用工需求,盡管要貨的訂單源源不斷,不缺市場不悉銷路,村民顧不上驚喜,只有乾著急,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搖錢樹』而不能搖下票子來。『今年如果勞動力足夠趕趟,收入遠不止這些!』村支書周玉小不無遺憾地說。

沙柳種植面積擴大,銷量增加,銷路拓展,收入提高,與勞動力緊缺的矛盾,成為村支書周玉小當務之急要解決的甜蜜的煩惱。中國青年網記者謝東櫻攝
『明年,除了提前對接訂單,還要在更大范圍組織勞動力,最好及早培訓外來務工人員,爭取不輸在人為因素上!』周玉小汲取了今年的教訓,已經提前開始布局和安排明年沙柳收割季的工作。
官井村沙柳地交通不便,種苗打理的機械化程度低,周玉小希望政府林業等相關部門能夠在先進機械和技術等方面予以扶持,讓這個既添綠又添金的產業走得更遠走得更穩。
此外,周玉小開始謀劃更長遠的出路,『種苗總有一天會飽和的,以後這些沙柳怎麼辦?』他說,要把沙柳作為村裡的優勢資源,放到電商平臺上宣傳展示,廣泛招商引資尋求合作,探索深加工項目,讓這些與官井村人的命運息息相關的沙柳有個更加美好的前景,實現沙漠增綠、農牧民增收、企業增效、地方產業發展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