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防治荒漠化?庫布其在行動】從『死亡之海』到生命綠洲
2017-09-21 15:02:15 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我現在一個月就能收入6000多塊錢,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杭錦淖爾村村民吳直花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5個多月前,她作為幫扶對象加入了億利甘草產業扶貧項目,在阿木古龍甘草產業示范園打工,每天能拿到200元的報酬。在此之前,作為貧困戶的她,年收入只有2000元。在她身後,幾千畝沙柳築成一道綠色屏障,擋住了風沙南進的腳步。

  ↑甘草種植戶吳直花

  吳直花的經歷只是『庫布其治沙模式』的一個縮影。近20年來,政府引領,企業投資,農牧民參與,科研機構助力,眾力齊發,庫布其沙漠生態治理不僅發生了人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還實現了農牧民增收、企業增效、地方產業發展的目標。

  政府主導,向『死亡之海』宣戰

  在蒙語中,庫布其意為『弓上的弦』,而庫布其沙漠恰如一把弓弦把黃河拉成『幾』字形,橫亙在鄂爾多斯市北部,面積約1.86萬平方公裡,是我國第七大沙漠。上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受過度放牧、亂墾濫伐影響,沙進人退,威脅『塞外糧倉』河套平原和黃河安瀾。

  ↑位於庫布其沙漠中的蒙古包旅游點(9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鄧華攝

  『平沙莽莽黃入天,輪臺九月風夜吼。』歷史上,大漠黃沙給了邊塞詩人無數靈感,但現實中的沙漠更像是一個惡魔,一片『死亡之海』,不斷吞噬良田和草場,也嚴重制約著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之前甚至發生過居住在沙漠腹地的牧民因難產未及時送醫導致死亡的悲劇。

  上世紀90年代,鄂爾多斯市和相關旗區明確『植被建設是最大的基本建設』,提出充分發揮國家和地方生態重點工程的主導引領作用,治理荒漠化。其中,穿沙公路就是其中的代表。

  ↑這是內蒙古杭錦旗位於庫布其沙漠中的穿沙公路。新華社記者鄧華攝

  穿沙公路於1997年開工建設,1999年全線貫通。為修築穿沙公路,杭錦旗旗委、政府組建治沙公司,派專職人員進行沙漠生態植被建設試驗。制定了『北鎖南堵中切割』的綜合治理方案,同時提出了『前擋後拉』的沙丘治理辦法和『栽死的、種活的、養綠的』的長遠治理方案。經過近20年的努力,截至目前,穿沙公路兩側共完成人工造林34萬畝,飛播造林56萬畝,設置沙障4.7萬畝,封沙種草107萬畝。極大地改善了生態環境,同時衍生出特有的『穿沙精神』,鼓舞一代代治沙人繼往開來。

  穿沙公路的建成,帶動了全旗交通、旅游、扶貧等方面全面發展。極大地縮短了杭錦旗梁外地區與沿河地區之間的運輸裡程,每年可節約工農業產品運費2000多萬元,增加旅游收入1000多萬元,增加過路收入600多萬元。

  此外,杭錦旗還鼓勵企業和個人以承包『五荒』、入股、土地流轉、合作經營等方式參與生態工程。對成績突出的企業和造林大戶,優先納入工程范圍。僅2009年以來,企業和農牧民的生態建設投入就達到30多億元,有效緩解了政府投入壓力。

  全國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監測顯示,過去5年間,庫布其沙漠流動沙丘減少了49萬畝,中度、極重度沙化土地減少114萬多畝。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