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中國夢·大國工匠】從院士到工匠,『工人師傅』劉先林的多面科研路
2017-09-20 19:10:49 來源:中國日報網  作者:陳姝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一位實乾家——『科學家就是廚師,市場認可是關鍵』

  『科學家就是廚師』,劉先林說,廚師做菜不是為了拿去評獎,而是為了讓客人吃的可口。科學家也一樣,要搞有用的科研,市場認可纔是關鍵。

  劉先林團隊研制的SWDC數字航空攝影儀,攝影:陳姝

  作為從事航測儀器研制的測繪人,結合生產搞裝備研發是他的原則,劉先林不看重論文、不關注專利,不單純追求填補空白,一心撲在設備的研發實驗上。他所有的創新成果沒有一個躺在文件櫃,全部在實際中得到了應用,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從80年代開始的正射投影儀到90年代的解析測圖儀,從1998年的數字攝影測量工作站到2007年的數字航空攝影儀,再到目前世界最先進的移動激光建模測量系統,劉先林一路披荊斬棘,事無巨細,把『量尺』更新昇級換代了一批又一批。

  一股激情勁——『滿滿正能量,和科研在談戀愛』

  只要跟科研有關的事,劉先林始終保持著孩子般的激情和滿滿的正能量。1987年,為了推廣應用JX-3解析測圖儀,他把單板機上面的驅動軟件,一個個移植到系統機裡面。春節期間,助手們回家探親,他覺得時間不等人,就拉著10歲的兒子幫忙,爺兒倆整個春節期間在實驗室連續苦乾,一共焊接了幾百個焊點,累得幾乎直不起腰來。就在這一年,JX-3解析測圖儀實現了批量生產,並出口國際市場。

  劉先林團隊研發的SSW車載激光建模測量系統,攝影:陳姝

  劉先林身邊的同事、學生都說他對待科研精力旺盛的就像18歲。有位研究員回憶,有次劉先林去深圳參加展會,晚上11點15分返京的飛機剛落地,劉先林就給他微信說在展會上看到了一些新的產品和技術,建議他的研究方案可以有調整和可以優化的空間。

  『很難想象一個78歲的老人在奔波勞累了一天之後還在思考科研。他好像就是在和科研談戀愛,眼裡、夢裡都是它。』研究員半開玩笑的說。

  一條探索路——『科研過程百起百落但是不能停止創新』

  劉先林經常說,『搞科研遇到很多攔路虎,不是三起三落,而是百起百落,每一次低潮的時候都有想放棄的念頭,但最後堅持下來就成功了』。憑著這股韌性,他連續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第一個把計算機技術用在了航空測量,成為第一個把測量方法寫入《航空攝影測量作業規范》的中國人。

  劉先林院士的『車間』辦公室,攝影:陳姝

  幾十年如一日,劉先林從未停止過創新的腳步,他牽頭的幾個重大項目,從開始到成功每次都歷時10年左右,經過上百次的失敗、無數次的起起落落。談到每次遇到困難,堅持下來的動力,劉先林說就是對科研創新的熱情和興趣。社會進步的非常快,科研成果的生命周期越來越短,要不斷持續的創新纔能做出新的東西。最近幾年,劉先林帶領團隊在無人駕駛、智慧城市等科技前沿的領域也都取得了大量的成績。『希望大家都來創新,只要對中國創新有利,我們都支持。』劉先林說。

  劉先林對記者坦言他認為的『工匠精神』就是,『既要動腦,也要動手,要做到實實在在的貢獻,做有用的科研,把艱苦奮斗、不怕苦不怕累、敢於創新的精神傳遞給年輕人』。劉先林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這位『工匠院士』依舊奮戰在科研第一線,帶領團隊攻克著一個又一個測繪領域的難題。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楊雪

【專題】中國夢·大國工匠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