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著鬧著不進校門
文章開頭的那位小男生屬於第一種。不肯進校的一年級新生,幾乎每所學校都有,少的一兩個,多的四五個。
一位公辦小學的校長透露:『每年都有哭著不讓媽媽走、不肯進校的孩子,今年我碰到兩個,一個女生一個男生。』
小姑娘盡管每天到校門口都會大哭一場,但在送她上學的外婆離開後,她就能平復情緒到教室上課。『今天早上,我看到她又在校門口流眼淚,不放外婆走,我就上前幫她分析,「你要老這樣,以後外婆不敢送了。」她想想有點道理,不哭了,然後被一個熱情的同學拉走了。』
男生的情況麻煩點。起初幾天,一直哭喊著要媽媽,媽媽只能陪著讀書,就坐在教室外面的走廊上,連廁所都不敢上。後來學校把男生父母約來商議,決定采用『嚴酷』手段,不准媽媽送,告訴孩子,再哭就把媽媽趕出家門,但如果表現好的話,媽媽每天放學都會准時來接。沒想到,現在真的治愈了。
『其實歸根到底,是父母沒有提早給孩子做好上學的心理准備,種種不適應的表現就會在開學時爆發,後果可能超出家長的想象。孩子的適應能力不同,適應期有長有短。』校長說。
●上課明顯情緒低落
有一些孩子倒是乖乖地進了校門,可是新問題來了。
一位民辦小學一年級的班主任告訴記者:『有個孩子每天進校時都好好的,可一坐進教室就明顯情緒低落,經常哭。今天好不容易勸好了,明天又這樣,已經兩個星期了。』班主任和副班主任都很頭痛。
她們找來家長了解情況,得出的結論是:孩子讀幼兒園時各項表現都很不錯,在班裡簡直是眾星拱月。可是一上小學,優秀的小伙伴很多,孩子發現自己在很多方面不如別人好,比如,跳繩沒人家多,口算沒人家快等,就有了心理落差。如果老師當天能刻意關照,多誇幾句,孩子的情緒會穩定些,不然就會爆發。
『可班裡這麼多孩子,我們不可能只誇一個人,那不是厚此薄彼了嗎?』班主任覺得,當務之急是要讓孩子明白,讀幼兒園和小學是完全兩回事,調整心態,家長也應該給孩子適當減壓。
●不遵守課堂秩序
更普遍的是這種情況——上課坐不端正、隨意插話、打打鬧鬧;又或者丟三落四,今天作業本不見了,明天語文書弄丟了等等。不止每所小學,每個一年級班都有。不過,相對於前面兩種情況,這種動靜小一些,老師會常常提醒,但徹底糾正估計還需要很長時間。
把幼小銜接課程排進課表
面對這幾年越來越多的一年級新生狀況,今年開學,杭州不少小學直接把幼小銜接課程排進了課表。
杭州長青小學排了兩天幼小銜接課,一天是給家長上,如何做好幼小銜接;另一天是新生訓練,全校100多位老師全部來到一年級,帶300多位新生熟悉校園路線,指導整理書包、課桌,上課怎樣舉手發言,中午如何排隊領飯,下午怎麼排隊放學等等。
杭州娃哈哈小學、杭師大附小、勝利實驗學校等多所學校,開學第一周壓根沒上課,全拿來做幼小銜接了。讓新生們通過玩游戲練坐姿、認識新校園、結交新朋友等等。
杭州時代小學在開學第一天,安排了六年級的孩子帶著一年級新生,手牽著手去認識校園。
杭州濱和小學則通過雙向選班,讓新生提前了解老師、同學,並提前在暑假裡給新生發了一本《點贊好習慣手冊》,建議孩子們養成按時作息、體育鍛煉、家務勞動、閱讀、交流的習慣。校長田燕芳說,幼小銜接,養成這些習慣比學拼音和認字更重要。
讀小學前,爸媽該做些什麼
杭州青藍小學曾對一年級100位家長進行幼小銜接問卷調查,內容包括知識、習慣、生活自理能力、幼兒心理等。
調查結果顯示,家長最怕孩子在識字方面存在問題,所以為此做的准備也是最充分的。但其他幾項重要內容卻往往被家長忽視了。
其實,比起多認幾個字,培養孩子的注意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更有助於孩子適應小學的學習和生活。
據幾位小學校長總結,在上小學前,一般存在三種類型的家長:
1、急功近利型。沒上小學前報很多培訓班,霸佔孩子的大量時間,為的是讓孩子提前進入一年級學習的狀態,最後往往導致孩子在課堂上不願意聽講,對學習缺乏興趣。
2、任由發展型。任由孩子成長,造成孩子太有個性,而且好動,個人意願比較強。
3、溫室培育型。這類家長什麼事都代替包辦,最後孩子什麼事都不會做。
這些爸媽表現不同,但都屬於沒有做好幼小銜接。那麼,這個階段,爸媽們到底該做些什麼呢?
杭師大附小校長孫麗女認為,幼小銜接,爸媽需要做四件事——
1、幫助孩子積極轉換角色,告訴孩子當小學生和念幼兒園有哪些不同,而不是通過誇張描述,讓孩子畏懼學校和老師。
2、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時間觀念,抵消孩子新入校的陌生感,提高孩子的適應力,這有助於預防今後作業拖拉等壞習慣。
3、和孩子一起准備必要的學習和生活用品。比如餐具等。
4、告訴孩子上小學的一些基本信息,培養自理能力。比如,寫自己的名字、父母的名字、聯系電話,知道每天上下學的路線、家庭地址等。
杭州半山實驗小學校長周曉婷說,父母應該提前明白三個道理——
1、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意識到什麼纔是最適合孩子的。
2、習慣是孩子持續發展的最大資本。
3、所有的過程中,成功和失敗都需要經歷,這樣纔能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