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財經要聞  >  經濟民生
搜 索
代幣發行亂象:靠項目白皮書『圈錢』 利潤堪比販毒
2017-09-05 10:18:11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監管趨嚴ICO寒冬來臨

  針對ICO的種種亂象,國內ICO監管趨嚴。央行等7部委發文,明確指出代幣發行融資本質上是一種未經批准非法公開融資的行為,各類代幣發行融資活動應當立即停止。業內人士,監管出手是刺破ICO泡沫的有效手段,有利於維護正常的經濟金融秩序。

  9月4日,央行、網信辦、工信部、工商總局、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發布《關於防范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明確指出代幣發行融資本質上是一種未經批准非法公開融資的行為,涉嫌非法發售代幣票券、非法發行證券以及非法集資、金融詐騙、傳銷等違法犯罪活動。

  公告指出,近期,國內通過發行代幣形式包括首次代幣發行(ICO)進行融資的活動大量湧現,投機炒作盛行,涉嫌從事非法金融活動,嚴重擾亂了經濟金融秩序。

  公告要求,各類代幣發行融資活動應當立即停止。已完成代幣發行融資的組織和個人應當做出清退等安排,合理保護投資者權益,妥善處置風險。有關部門將依法嚴肅查處拒不停止的代幣發行融資活動以及已完成的代幣發行融資項目中的違法違規行為。

  業內人士認為,就當前市場狀況而言,絕大多數ICO項目自身並無發展前景,只是數字加密資產市場的暴漲使得ICO逐步淪為投機性工具,很少有投資者在意項目本身的發展空間。在此背景下,ICO逐步呈現泡沫化趨勢。因此,監管大棒可以說正逢其時。當下的問題在於,究竟開展何種有效監管纔能找到渾水摸魚者,同時不至於傷及無辜,而且有利於區塊鏈技術在中國的健康發展。

  『過去ICO募款模式完全脫離了監管。加密貨幣的特性也決定了投資者難以了解資金的真實用途。這就意味著,項目擁有者想要「坑錢」,有比傳統IPO靈活的多的手段。』業界人士坦言,有良心的可以等幣值上漲後套現,然後在幣值下跌時把同等數量的本金還給投資人;沒有良心的完全可以把本金揮霍掉,讓代幣自生自滅,投資者將暴露在巨大的風險中,資金腰斬比比皆是,甚至血本無歸。

  盡管區塊鏈技術是一種富有競爭力的技術,但投資者對ICO項目的盲目追捧顯然超越了理智。如果一味讓ICO處在監管邊緣,既不利於投資者保護,也不利於區塊鏈行業的良性健康發展。肖磊表示,對ICO給予合理恰當的監管意義重大。

  在薛洪言看來,監管出手也是刺破ICO泡沫的有效手段。就區塊鏈創業企業而言,ICO泡沫的破滅雖然會提高融資門檻,降低融資金額,但只有把劣質項目清除出去,真正有前景的項目纔更容易脫穎而出。

  也有業內人士認為,面對這一新生事物,對ICO項目的監管應有必要的包容性豁免,而非『一棍子打死』。『監管沙盒』被業內普遍認為是既能有效監管又鼓勵創新。『監管沙盒』是一個『安全空間』,在這個空間內,金融科技企業可以測試其創新的金融產品、服務、商業模式和營銷方式,而不用在相關活動碰到問題時立即受到監管規則的約束。監管者在以保護消費者權益、嚴防風險外溢的前提下,通過主動合理地放寬監管規定,減少金融科技創新的規則障礙,鼓勵更多的創新方案積極主動地由想法變成現實。在此過程中,能夠實現金融科技創新與有效管控風險的雙贏局面。

  對於監管部門而言,ICO項目涉及網絡支付、資產托管、金融交易、數字錢包等廣泛領域,這對監管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通過『監管沙盒』,監管部門在ICO項目發展之初就可介入,全面學習和深入了解ICO項目的技術細節、創新行為和產品特點,提昇監管能力,最終建立契合區塊鏈技術創新和行業發展特性的ICO監管框架。

  此外,網絡安全風險不容忽視,已開展ICO的技術團隊應建立技術保護機制,確保籌幣保管的安全性。應定期或不定期的進行調試和檢查,對系統進行安全維護,防范計算機病毒、網絡入侵和攻擊破壞等危害網絡安全事項或行為。發動整個社區審核復查現有的智能合約,共同探索智能合約編程缺陷的解決方案。

首頁  上一頁  [1]  [2]  [3]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