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財經要聞  >  經濟民生
搜 索
代幣發行亂象:靠項目白皮書『圈錢』 利潤堪比販毒
2017-09-05 10:18:11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亂象紮堆推昇金融風險

  由於是新生事物,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全球各國政府針對ICO的監管存在缺位。因此,ICO鑽了監管的空子,在瘋長的道路上沒有一點停歇的跡象。不過,ICO在瘋狂的同時,也將風險推至新的高度,甚至已成為亂象紮堆的『重災區』。

  肖磊直言,ICO看上去是一種以發行虛擬數字貨幣為手段,而達到融比特幣、以太坊為目的的新型直接融資方式。但實際上,這個行業出現了大部分投資者看不懂,監管層也看不懂的情況,這給了一些人『渾水摸魚』的機會。

  ——項目僅僅通過白皮書描繪概念『圈錢』,實際上並沒有任何具體應用作為支橕。有投資者稱,拿李笑來的EOS項目來說,由於多數投資者並不了解EOS為何物,募集資金用途也不甚明確,甚至稱得上是『50億美元的空氣』。

  業內人士吐槽說,其實早期的區塊鏈項目發起人還是很認真的,在項目設計、資金使用和產品研發上都有詳細的規劃路徑,發起ICO項目後投入精力面向投資人路演,甚至開展第三方分析調研。但隨著整個市場瘋狂起來,現在不少發起人只是在做一個看上去不錯的『白皮書』,至於『白皮書』中描繪的種種圖景,落地可能性並不大。有的發起人連『白皮書』也省去了,甚至聲稱『提供了也沒多少人能看懂』,令人目瞪口呆。

  記者觀察發現,現有ICO項目大都缺乏實質性創新,只是把區塊鏈優點或者特征進行簡單重組,再冠以『顛覆傳統行業』的大旗。但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依然阻擋不了投資者們的追捧。薛洪言說,國內ICO項目籌集資金大多集中在4000萬到8000萬人民幣之間。通過『畫餅』輕輕松松就能拿到一筆不受監管的資金,也就難怪會有越來越多區塊鏈創業公司打起了ICO的主意。

  發行代幣曾經是區塊鏈最為成功的應用。對於初創公司而言,發售代幣可以激勵用戶使用他們的服務,同時,公司也收到了相應的投資作為回報,實現雙贏。但如果根本沒有實際應用存在,ICO項目只是融資,就成了徹頭徹尾圈錢的騙局。

  ——多數代幣是否具備『去中心化』特征存疑,『莊家』的存在讓不少虛擬數字貨幣價格存在被人為操縱的可能。通常來說,數字貨幣的取得一種是通過挖礦,另一種是通過『預挖』。尤其是在ICO項目中,大都把未來可能出產的代幣總量加以預先劃分50%到70%的代幣,用於融資、銷售,而剩下的部分通常則是由開發團隊保留。

  專家擔心,在『預挖』模式下,代幣很容易失去類似比特幣的『去中心化』特征。項目發起者手上所擁有的大量貨幣,通常會佔據總量的40%左右,讓操控幣價變得輕而易舉。而且,由於新上的代幣『市值』低,可能只要幾百萬元人民幣便能成功做莊。因此,炒幣,尤其是這類『山寨幣』,『賺錢的都是莊家,其他投資人只是碰「運氣」。』

  ——傳銷組織偽裝ICO項目。近期被公安部門偵破的維卡幣傳銷案,就是利用ICO非法牟利的龐氏騙局。嫌疑人在國內宣傳的維卡幣沒有正規ICO應有的區塊鏈、代碼、錢包,代幣不停地拆分、增長,國內外監管機構已經對其發出警告。

  迄今為止,恆星幣、萬福幣、中華幣,百川幣、維卡幣、珍寶幣、五行幣等,均是已經被查獲和曝光的數字貨幣傳銷案,尚未浮出水面的案情就更多了。

  國家互聯網金融安全技術專家委員會發布的報告就曾指出,通過ICO進行傳銷、詐騙等活動,容易導致金融風險和社會問題。

  和P2P火爆時,e租寶們打著P2P的幌子和高額收益率搞『互聯網理財』如出一轍,打著ICO幌子行傳銷之實的傳銷項目可以給出200%甚至2000%的收益率,相比P2P行業當時20%的年化收益率,誘惑性強,危害也更大。

  ——黑客攻擊頻發,網絡安全風險極易引發資金危機。今年7月,在一起國外的網絡黑客攻擊事件中,超過15萬枚以太坊被盜走,價值約3260萬美元,涉及多家交易所平臺。對ICO眾籌項目來說,由於前期精力大都投入項目宣傳、數字貨幣籌集,可能在籌幣的技術保管體系略顯薄弱,從而使得遭遇黑客攻擊。籌集數字貨幣和對籌幣的保管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否則,將會給平臺、投資者帶來極大的損失。

  對於竊取籌幣的黑客來說,一方面,目前全球尚未建立起數字貨幣的保護機制,導致數字資產出現確權化問題,使得其違法成本極低;另一方面,一些黑客出於破壞性動機,為炫耀自己的技術而對新興技術進行攻擊,並且幾乎不會留下痕跡。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