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員提示禁行遭罵受委屈
『每天要被罵個十來次。』地鐵軍事博物館站站廳工作人員小霍告訴記者,他工作的區域就是所謂的逆行禁路區。『1號線和9號線請往下走。』每天從早7點到晚7點,這句話要喊幾百遍。
據了解,這裡逆行的情況並不多,一天能碰到十幾二十個,有些人走錯了,一經提示便調轉方向,但有些人不同。『直接飆髒話,頭也不回往上走,我就不相信那麼大的「禁止通行」她看不到。』小霍抱怨說。逆行的人雖不多,但此情形幾乎每天上演。為了避免衝突造成不必要擁堵,他只得咽下這口氣。
小霍告訴記者,逆行帶來的安全隱患不是一時的,最怕的是『羊群效應』。小霍解釋道,逆行的人不顧規矩走的人多了,如果攔不住,遇到逆流高峰很可能出現踩踏事故,後果不堪設想。
不過記者體驗發現,即便逆行也不會省多長時間。記者根據指示牌提示,9號線換乘1號線順行需5分鍾,逆行3分鍾左右,但遇到高峰期客流量大時,逆行會造成人群擁堵,反而更加浪費時間。
同樣,記者在地鐵海淀黃莊站發現,4號線換乘10號線知春裡方向,有乘客從4號線站臺上到站廳之後走左手邊柵欄裡的小路,但事實上這條路是10號線換乘4號線的通道,通道入口處明確標示『禁止通行』。記者定時的10分鍾時間裡,逆行人數上百人。記者在其他換乘站也都發現不同程度逆行情況。
地鐵逆行和一些人的意識有關,在采訪過程中,記者發現諸多乘客盡管沒有逆行行為,但對逆行的危害認識不足。『左邊順行通道人滿為患,右邊禁行通道卻空著,為什麼不可以最大限度利用資源呢?』在五道口上班的王先生對記者說。他提到的地鐵換乘站涉及10號線和13號線,記者在地鐵部門官方網站上看到,最近一天的客流量均以百萬計。『小規模的逆行現象看似無害,但面對北京數以千萬計的客流量,所有幾率都翻了倍數。』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研究院副研究員朱濤強調,地鐵客流量伴隨著列車抵達,人流呈現脈衝狀的不平穩性,禁行通道看似門可羅雀,不過是暫時的問題。
『換乘站逆行現象還可能反映了一些歷史遺留問題。』朱濤曾在此前的蹲點調研中發現,北京地面交通的主要堵點集中在『進環路與出環路挨得很近的路段』,高峰時段擁堵無法避免。按照這個邏輯,隨著城市地鐵線路逐漸加密,單線站變成換乘站,從服務一條線變成服務兩到三條線,如果該地鐵站設計規劃中沒能將此類因素考慮在內,換乘需要繞行,逆行情況就會明顯增多。